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卢家少妇深居闺房,犹如海燕双飞倚靠在豪华的大梁上。金秋九月寒风起,捣衣声使树叶加速飘落。遥想远方边疆征战的战士已有十年时光。白狼河北音信难通,丹凤城里的秋夜格外漫长。有谁在为心中的忧愁无法倾诉而孤单寂寞?就让明媚的月光照亮她的流黄缎帘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卢家少妇:借指美女,出自南朝乐府诗《卢女曲》。
2. 郁金堂:比喻华丽高贵的居室。
3. 海燕双栖玳瑁梁:海燕,燕子;玳瑁梁,用玳瑁装饰的桥梁,代指华丽的居所。
4. 寒砧:捣衣石,古代妇女常用以捣衣,这里用来表示秋天的来临。
5. 辽阳:汉代郡名,在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这里泛指边塞地区。
6. 白狼河:即今辽宁省大凌河,借指北方边地。
7. 丹凤城:借指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8.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也指古代妇人所用黄色戎装。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卢家的少妇独自站在郁金堂上,燕子成双在屋梁上休息。这种安宁的表象下隐藏着深深的忧愁。
颔联通过九月寒砧催木叶的景象,引发了十年征战思念故乡的感慨。这里的“木叶”指的是树叶,因为“九月”已经进入了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颈联提到白狼河北的音信断绝,使得丹凤城里的秋天显得更加漫长。白狼河位于辽阳附近,这里用“白狼河北”暗示着远方的战事仍在继续。
尾联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担忧与期待。她渴望有人能理解她的忧伤,同时也希望那些战斗在外的人能够早日回到家乡。明月照亮了流黄(一种黄色的丝织品),寓意着希望的曙光,但同时也让孤独更加明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时期,大约在公元650年至683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国力鼎盛的贞观之治末期和武则天统治的前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沈佺期作为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受到宫廷文化的熏陶,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公元679年至681年期间,沈佺期因卷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谋反案而受到牵连,被贬谪到远方,饱尝了离乡背井之苦。
这首诗正是他在遭贬期间写给好友乔知之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秋雁的景色,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