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次周美成韵)
小桥直。林表遥岑寸碧。斜阳外、霞绚晚空,一目千里总佳色。初寒遍泽国。投老依然是客。功名事,云散鸟飞,匣里青萍漫三尺。
重来怆陈迹。又水褪沙痕,风满帆席。鲈肥莼美曾同食。听虚阁松韵,古墙竹影,参差犹记过此驿。傍溪南山北。
悲恻。暗愁积。拥绣被焚香,谁伴孤寂。追寻恩怨无穷极。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桥笔直,穿过丛林,翠色微露。夕阳余晖洒在天空中,使得眼前的景色格外美丽。秋天初至,万物披上银装。随着年岁增长,却发现自己依旧漂泊不定。回首过去的事业追求,一切都如云散鸟飞,无法把握。
故地重游,发现风景依旧。河水退去,沙痕明显;风吹过湖面,帆布鼓起。想起当年与友人共同品尝美味的鲈鱼和莼菜,今日故地重逢。登上高阁,聆听松涛阵阵;站在古老的墙壁前,欣赏斑驳的竹影,这些都是难以忘怀的记忆。而曾经的驿站,现在依傍在溪流边。
忧愁涌上心头,无人陪伴的我独坐绣床,看着烟雾袅袅升起。往事如烟,却无法消散。那些曾经的恩恩怨怨,如今也只能化作一场无尽的幽梦。无法忍受隔壁传来忧伤的笛声,让人更加无法入眠。偏偏这时候,屋外的雨滴断断续续地响起,敲击着屋檐,扰乱了我的心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桥直:即小石桥笔直。
2. 林表:远处的树林。
3. 遥岑寸碧:远方的山峰翠绿色一片。
4. 霞绚晚空:晚霞绚烂映照天空。
5. 一目千里:眼前景色广阔壮丽。
6. 初寒:初秋的寒冷天气。
7. 泽国:多水的地区,指江南水乡。
8. 投老:老年赋闲。
9. 依然:依旧,仍然。
10. 客:旅居外地的人。
11. 功名事:求取功名的事。
12. 云散鸟飞:比喻事情消散,无法实现。
13. 匣里青萍:形容剑鞘里的宝剑。
14. 水褪沙痕:指河水消退,露出河床的痕迹。
15. 风满帆席:风吹满船帆。
16. 鲈肥莼美:指美味佳肴。
17. 虚阁松韵:从空阔楼阁处传来的松涛声。
18. 古墙竹影:古老的墙壁和婆娑的竹子影子。
19.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20. 傍溪南山北:靠近溪水的南山北面。
21. 悲恻:悲伤痛苦。
22. 独守孤寂:独自承受孤独寂寞。
23. 怨恩怨:充满恩怨纷争。
24. 幽梦:深长的梦境。
25. 邻笛:邻居家的笛子声。
26. 檐外:屋檐下。
27. 夜雨:夜间下雨。
28. 断又滴:指雨水时断时续。

去完善
赏析
《兰陵王(次周美成韵)》赏析:
这首词以“小桥直”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引人入胜。紧接着,作者通过“斜阳外、霞绚晚空,一目千里总佳色”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和谐。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下阕中,作者以“重来怆陈迹”领起,引发对往事的回忆。通过“又水褪沙痕,风满帆席”的描绘,表现出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而“鲈肥莼美曾同食”则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接下来的“悲恻。暗愁积。拥绣被焚香,谁伴孤寂”,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最后一句“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则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整首词充满了悲剧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陵王·次周美成韵》是南宋词人袁去华的作品。此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期间,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然而,金国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仍然严重,边境地区的战乱频仍。在这种背景下,词人们多关注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命运,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国忧民之情。
袁去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青年时期就颇有才学,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科举考试。在南宋初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对现实社会充满忧虑。他们通过诗歌、词赋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袁去华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和高远的志向而受到赞誉。
在这首词中,袁去华借古讽今,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虽遭困厄却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这首词在当时影响深远,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