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九重寤寐忆忠诚,故向长沙起贾生。
魏阙丝纶新借宠,秦淮草木旧知名。
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
万幕从兹无减灶,笑看卧鼓旧边城。
诏颁英簜促锋车,暂借长才按转输。
昔叹当年无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
休论足食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
来岁春风三月暮,沙堤隠隠接云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夜空中无尽的思念中寄托着对忠诚的渴望,我再次召唤起了昔日的长沙才子。那时,丝纶威严地在魏阙下彰显出新宠的光环,秦淮河畔的名木仍铭记着古老的传说。已经听闻边疆战火消歇,心中却时刻警惕着可能的敌情。自此之后,将士们再无虚报战功之举,边城的人们可以安稳地枕戈而卧。
皇帝的诏令如同雷霆般传达至各将领,催促他们尽快平息战事,并请求借用智者们的智慧。曾经感叹当今已无李牧那样的良将,现在终于发现江东地区还有像夷吾这样的英才。虽然时人都认为充足的粮草储备是解决战争的关键,但真正的安定还是需要用儒家的仁爱之心去感化敌人。待到明年春天三月的暮色降临,那隐没在沙堤之中的路将会通往光明的通途。

去完善
释义
1. 九重:指皇帝所在的深宫之中。
2. 寤寐:日夜思念。
3. 忠诚:忠诚的人,这里指文子。
4. 故向长沙起贾生:贾生,指贾谊,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担任长沙王太傅。这句意思是将文子比作贾谊,要他在新的地方发挥才能。
5. 魏阙:古代宫门前的楼观,用以观察四方,这里象征朝廷。
6. 丝纶:皇帝的诏令。
7. 秦淮:秦淮河,流经江苏南京,这里代指江东地区。
8. 塞下:边疆地区。
9. 锋镝:兵器,这里指战争。
10. 万幕:形容众多的军队。
11. 减灶:古代战争中,为了迷惑敌人而减少营帐数量的一种策略。
12. 卧鼓:埋伏的士兵。
13. 英簜:喻指选拔人才的君主。
14. 锋车:古代用兵时,用作指挥的交通工具,这里代指文子的职务。
15.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将领,以善战著称。
16. 夷吾: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善于治理国家而著名。
17. 足食为先策:保证粮食供应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18. 平戎:平定外敌侵略。
19. 用儒:任用儒士为国家治理出力。
20. 沙堤:古代高级官员所行之路,这里指文子在江东地区的地位。
21. 云衢:天空中的道路,这里指未来的辉煌前程。

去完善
赏析
该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文子即将前往江东任职的送别之情。第一句表达了皇帝对文子的信任与期望;第二句借用贾生的典故,赞美文子的才干和为人;第三句强调文子的重要性以及他的军事才能;第四句暗示文子将会取得军事上的成功;第五句进一步肯定了文子的能力和才能;第六句则希望文子能够实现其军事目标,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第七句祝愿文子未来事业顺利;第八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勉励和祝福的诗篇,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是南宋著名词人陈亮在公元1194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一时期,陈亮正处在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与当时的政治名人陆游、辛弃疾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共同为南宋的抗金事业而努力奋斗。
当时,正值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之际,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企图进一步侵占南方的土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亮与他的朋友们都意识到了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纷纷投身于抵抗侵略者的行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国家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陈亮创作了这首《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抗击侵略者的决心。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陈亮在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抱负,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