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雨)
琐窗秋暮,梦高唐人困,独立西风万千恨。又檐花、落处滴碎空阶,芙蓉院、无限秋容老尽。
枯荷摧欲折,多少离声,锁断天涯诉幽闷。似蓬山去后,方士来时,挥粉泪、点点梨花香润。断送得、人间夜霖铃。更叶落梧桐、孤灯成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傍晚时分,窗户显得琐碎,我梦见唐人在困境中挣扎,独自面对西风的无穷悲伤。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滴碎了空空的台阶,仿佛是落在荷花败落之处,整个院子充满了衰败的秋天气氛。
枯萎的荷叶被风吹得起伏不定,似乎随时都会折断。有多少离别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让人痛苦不堪。如同蓬莱山一样遥不可及的地方,方士的到来,只带来无尽的泪水,就像那梨花的花瓣一般湿润。这简直就像是为了让人间的生活更加压抑而存在的夜霖铃。更加让孤独的人感到无助的是,叶子在梧桐树上落下,四周只有一盏昏黄的孤灯陪伴。

去完善
释义
1. 琐窗:雕刻繁琐的窗户。
2. 高唐: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所在之地,此代指美好的往事或地点。
3. 西风:秋天的风向,常用于描述秋天的气氛或气候。
4. 檐花:屋檐滴水所形成的水花。
5. 摧欲折:形容枯萎到快要折断的状态。
6. 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此处象征遥远的仙境。
7. 方士:道教中的修行者,此处意指寻仙之人。
8. 夜霖铃:即雨滴落地的声音。
9. 孤灯:孤独的一盏灯光,常用来渲染孤单寂寞的氛围。
10. 成晕:形成光圈,如月光洒在物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明亮光泽。

去完善
赏析
《洞仙歌(雨)》陈亮这首词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以“琐窗秋暮”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紧接着,通过“高唐人困”的梦境,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然后通过对“西风”、“檐花”、“枯荷”等景物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寥的心情。
接下来的“断送得、人间夜霖铃。更叶落梧桐、孤灯成晕。”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仙歌·雨》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一首佳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86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在这一年里,陈亮正处于人生中较为艰辛的阶段。他与宋孝宗的意见不合,遭到了皇帝的冷遇,甚至被贬为婺州监酒税。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内部政治腐败、军事疲弱,金国崛起并逐渐蚕食北方领土,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陈亮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希望通过改革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使南宋更加强大。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使他倍感失落和无奈。
《洞仙歌·雨》正是在这种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之下创作的。词人以“雨”为主题,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通过对雨中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他渴望摆脱困境、实现理想的愿望。整首词充满了悲壮的情感,展现了陈亮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