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听姜惠甫摘阮
想高情千古,谁得似、仲容贤。把山海遗音,写归玄璧,妙绝当年。清风竹林人去,被浮哇、迷却性中天。不有黄台公子,宁闻清庙朱弦。博山香底坐臞仙。幽兴想飘然。笑袅袅繁声,三生儿女,恩怨流连。回头月明千里,正松风、岩壑和流泉。座上神游八表,知音不在言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古风华,谁能比得上钟子期呢?用山海之音,写入玄妙的玉璧之中,那当年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形容。当清风吹过竹林,人们为之陶醉,仿佛迷失了本性的美好。如果没有黄台公子的才华,又怎会听到那清幽的琴音呢?在博山炉香里,那位仙人若有所思地坐着。他眼中的世界充满诗意,那些美好的事物,如风中的仙子,似乎都在微笑。而那些陷入情感纠葛的人们,在月光下回首往事,心中感慨万分。这时候,正是风吹松涛,泉水潺潺的时刻。在这美妙的夜晚,神仙们遨游在八荒之外,而真正的好朋友已经不再需要语言去表达了。
去完善
释义
1. 想高情千古:形容姜惠甫的情操之高,流传千古。
2. 仲容贤:即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用他来赞美姜惠甫的贤能。
3. 山海遗音:指琴曲中的《高山》和《流水》两首古曲。
4. 写归玄璧:将琴曲的意境描绘在玉璧上。
5. 妙绝当年:形容这两首古曲的美妙程度在当时无人能及。
6. 清风竹林人去:暗指嵇康,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7. 被浮哇、迷却性中天:描述嵇康在弹琴时忘我的状态。
8. 不有黄台公子:黄台,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座宫殿;公子,指赵国君主的儿子,这里用来比喻听琴的人。
9. 宁闻清庙朱弦:清庙,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的宗庙;朱弦,指琴弦。这句话是说,听到如此美妙的琴音,仿佛置身于庄重的宗庙之中。
10. 博山香底坐臞仙:博山香,古代的一种熏香;臞仙,指身材瘦削的仙人。
11. 三生儿女:指前生、今生和来生的情缘。
12. 回头月明千里:描述听琴的人在听完后,回首望去,月光照亮了千里的路程。
13. 松风、岩壑和流泉:形容琴音如风吹过松树的声音,与山间溪流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14. 座上神游八表:形容人在听琴时,仿佛灵魂脱离了肉体,遨游于八方之外。
15. 知音不在言传:形容真正的知音不必用言语来表达彼此的理解。
去完善
赏析
王旭的这首《木兰花慢·听姜惠甫摘阮》通过对音乐的赞美和对音乐家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知音的渴望。诗歌开篇以高山大海为背景,将音乐比作遗留在那里的优美旋律,表现出音乐之美与音乐家的才华横溢。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清风、竹林、浮哇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玄奥的音乐境界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世俗纷扰的厌恶。
诗歌下阕则进一步展现了音乐的高雅韵味以及作者的人生哲学。其中,“黄台公子”和“清庙朱弦”分别指代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和乐曲,既是对音乐家的赞美,也是对音乐艺术的肯定。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博山香、臞仙等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结尾处,诗人借月夜松风之景,暗示了知音难觅的现实,传达出人生旅途中寻找知音的重要性和无奈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外患严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人墨客。王旭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词艺术成就卓越,尤以《木兰花慢 听姜惠甫摘阮》一诗最为知名。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的嘉靖年间,当时正值倭寇侵扰沿海、明朝社会矛盾激化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深感忧虑和痛心。王旭也不例外,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尽管他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感,但这首《木兰花慢 听姜惠甫摘阮》却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诗中,王旭通过描绘姜惠甫弹奏阮咸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以婉转的笔触、优美的词藻,抒发了对盛世明君的向往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这种深沉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使得整首诗显得既庄重又生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