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
宋祖高台山上头,三闲破屋蔽层丘。
离离荒草迷行殿,漠漠寒沙拥故洲。
塔影远招孤客恨,江声长替古人愁。
题诗自旧知多少,清绝难磨许郢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宋代祖先的山巅之上,有三间简陋的房屋遮蔽了层层山丘。枯萎的荒草让失落的宫殿变得模糊不清,寒冷的沙漠拥抱着过去的陆地。孤独的客人因为远处的塔影而感到忧伤,江水的声音一直在为过去的人感到哀愁。多少年来,在这里题诗的人数不胜数,这些清雅的诗篇难以被时间和岁月磨灭。
去完善
释义
1. 凌歊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的凌歊台,又作“淩歊台”,是南朝时期著名遗址。
2. 高翥:宋朝诗人,此诗描绘了凌歊台的景象及其引发的历史感慨。
3. 宋祖高台山上头:这里的“宋祖”指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高台山”为古地名,即凌歊台所在地。
4. 三闲破屋:泛指破旧不堪的古代建筑,这里用来形容凌歊台的现状。
5. 层丘:重叠的山丘。
6. 离离荒草:形容荒草丛生的景象。
7. 行殿:古代皇帝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宫殿。
8. 漠漠寒沙:形容寒冷的大漠景象。
9. 故洲:曾经的陆地或河流地带。
10. 塔影:指远方古塔的影子。
11. 孤客:孤独的旅人。
12. 江声:长江的水声。
13. 古人愁:古人所忧愁之事。
14. 题诗:在墙壁上题写诗歌。
15. 自旧知多少:指从古代至今题写的诗歌数量众多。
16. 清绝难磨:形容凌歊台美景难以磨灭。
17. 许郢州: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个城市或地区,但具体出处未明。
去完善
赏析
《凌歊台》是一首描绘古代历史遗迹的诗篇。诗中的“凌歊台”是宋朝皇帝在安徽凌歊山上的一个行宫遗址。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离离荒草、漠漠寒沙中的行宫景象,并通过“塔影”“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感。在尾联中,诗人提到过往诗人留下的诗篇,暗含着自己的感慨与敬意。整首诗风格清丽,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歊台》是唐朝诗人高翥的一首描绘登山望远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大,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诗人高翥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长安城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高翥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统治者唐玄宗在位,他重视文治,提倡儒家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同时,他还大力整顿朝政,加强国防建设,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唐玄宗晚年沉溺于声色犬马,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高翥创作了《凌歊台》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对凌歊台的描绘,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