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立秋后十日

标题包含
立秋后十日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晚云更作潇潇雨,拾得人间一夜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万紫千红的枝头,一片黄叶悄然飘落,这是秋天轻轻的呼唤,穿过树林和池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傍晚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细雨,仿佛是它无意间拾起的一片秋意,带给人们一整夜的清凉。
去完善
释义
1. 林塘:泛指林木和水塘的景致。 2. 晚云:傍晚时分的云朵。 3. 潇潇:形容风雨急骤。
去完善
赏析
《立秋后十日》是宋代诗人舒邦佐的一首描绘初秋景象的诗。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秋天的到来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此的深切感受。这首诗的结构紧凑,表达精炼,寓情于景,颇具韵味。 首句“万绿枝头一叶黄”通过对初秋时节的特写镜头,展示了秋天来临时自然界的变化。“万绿枝头”表示盛夏的繁茂依然留存,而“一叶黄”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一个“黄”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片泛黄的叶子,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季节更替的脚步。 第二句“秋风恰则到林塘”中的“秋风”呼应了第一句的“一叶黄”,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更加紧密。同时,“恰则到林塘”一句以生动的笔触表现了秋风从远方徐徐吹来的情景。“林塘”在此处象征了乡间田野的自然风光,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晚云更作潇潇雨”则进一步拓展了场景,描写了秋天特有的细雨蒙蒙的景象。“晚云”一词传达出时间的推移,与题目中的“立秋后十日”相互照应,进一步突显了秋天的来临。“潇潇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细细绵绵的特点,为诗歌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最后一句“拾得人间一夜凉”是全诗的点晴之笔。通过对比夏天与秋天的温度差异,表达了秋天带给人们的凉爽感觉。“拾得”二字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在享受这清凉时光时的惬意心情,从而突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秋后十日》是南宋诗人舒邦佐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的阶段,但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仍面临诸多挑战。 舒邦佐,南宋诗人,生活在浙江杭州地区。他曾担任过官员,后因直言进谏被罢免,遂回乡闲居。在这首《立秋后十日》中,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在诗中,舒邦佐写道:“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虽然秋天是万物凋谢的季节,但梧桐树仍然顽强地屹立在那里,迎着风发出声响。这种形象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