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鹊桥仙(秋日寄怀)

标题包含
鹊桥仙(秋日寄怀)
角声吹月,风声落枕,梦与柔肠俱断。谁教当日太情浓,扬不下、新愁一段。 黄花开了,梅花开未,曾约那时相见。莫教容易负幽期,怕真个、孤他泪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垓,字正伯,号书舟,又号江山万里楼主,出生于江南,南宋末年至元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其具体生卒年不详,但据《宋诗纪事》记载,他是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的进士。 在文坛上,程垓与当时文豪周...查看更多
imkelly
去完善

译文
号角声穿透月光,风声拂过枕头,梦境中柔情如断肠般破碎。谁能责怪那时的情深意重呢?只是新的忧愁在心底盘绕不散。 菊花盛开之时,梅花还未绽放,我们曾经约定在那个时刻相聚。别让美好的时光轻易消逝,以免她独自流泪悲伤。
imkelly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程垓:南宋文学家,字正伯,号书舟。其词风婉转深挚,情感真挚动人。 2. 鹊桥仙:词牌名,多表达哀伤离别、思念故乡等主题。 3. 角声吹月:描述了号角声此起彼伏的夜晚,寓意身处战乱的年代。 4. 风声落枕:形容风声在耳边回荡,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听见。 5. 扬不下、新愁一段:即使想摆脱这新的烦恼,却仍然无法消散。 6. 黄花:指菊花,这里暗指秋天。 7. 梅花:此处为花期预示,隐含梅花季节到来的时间。 8. 孤他泪眼:独自一人流泪的样子。
imkelly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鹊桥仙》(秋日寄怀)是宋代词人程垓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里的离别和思念之情。 “角声吹月,风声落枕”两句以环境的描写开头,月光与风声勾画出秋天的景象,也反映出作者的心境。在这样凄凉的夜晚,作者的梦境中充满了忧伤与思念,“梦与柔肠俱断”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接下来“谁教当日太情浓,扬不下、新愁一段”则是对这种情绪的深入剖析。这种无法排遣的忧愁,似乎源于当初过于深厚的情感投入,使得作者无法释怀。 下片“黄花开了,梅花开未,曾约那时相见”描述了一种期待中的情景:菊花和梅花的花期即将来临,它们寄托着作者的期望,期望能与心上人相见。 最后一句“莫教容易负幽期,怕真个、孤他泪眼”则是作者的自我劝诫:不要辜负了彼此的心意,不要让对方孤单流泪。这既是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对方的深深关怀。
imkelly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鹊桥仙·秋日寄怀》是南宋词人程垓的一首抒情词。这首词创作于12世纪中期,正值南宋偏安江南时期。在这一年深秋之际,主人公似乎感受到了自己悲凉落寞的境遇,因而创作了此词。 程垓在当时虽有名望,但并未位列显要。在这个时间段里,他的生活也并不顺利,甚至可能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境。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屡屡科举失意,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得他在面对秋天的萧瑟时,不禁感慨万千,将心中的情感诉诸笔墨。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看似繁荣昌盛,实则国势衰微,萎靡不振。朝野中弥漫着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人们普遍渴望过上安宁平静的生活。因此,程垓的词中也流露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在这首词中,程垓通过对秋日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以婉转优美的笔触,抒发了自己的忧郁之情,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的信念。这正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应该领略到的丰富内涵。
imkelly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