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栖霞寺
南山势回合,灵境依此住。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
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
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山西侧环绕,优雅之地就坐落于此。
寺庙随山势而转,僧人探索着泉水。
龙蛇争相嬉戏,神鬼暗中守护。
山谷汇成道场,群峰朝向菩提树。
天女散花不沾地,水映月光成大道。
如今反观自身,我的心归宿何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栖霞寺:位于今江苏南京栖霞区栖霞山。
2. 綦毋潜:唐朝诗人。
3. 南 山:指栖霞山,即诗中的“南山”。
4. 势回合:形容地势险要、山峰环绕。
5. 灵境:这里指栖霞寺所在的仙境般的地方。
6. 殿:寺庙的主建筑。
7. 云崖阴:云雾弥漫的山崖下。
8. 僧探石泉度:僧人探寻山石间的泉水。
9. 龙蛇争翕习:描绘自然界中生动的景象。
10. 神鬼皆密护:寓意神明与鬼神共同守护此地。
11. 万壑:众多的山谷。
12. 道场:佛教术语,泛指修行佛法的地方。
13. 群峰向双树:众多山峰围绕两株古树,暗示栖霞寺的重要地位。
14. 天花飞不著:描写空中飘落的美丽花朵。
15. 水月白成路:月色下的水面如同一条白色的道路。
16. 今日观身我:审视自己的身心。
17. 归心复何处:心中的归宿又在何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栖霞寺的山水风光和灵境圣地,以南山、殿宇、僧侣、龙蛇、神鬼、万壑、群峰等形象展现了寺庙的神秘气氛。同时,诗人通过“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一句,表达了对仙境般景象的向往和思考。最后两句“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如此美景时,对自己的心境归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信仰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栖霞寺》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唐朝国势日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在这一年,綦毋潜因避战乱而游历各地,并在栖霞寺留宿。在寺庙的宁静与美好景色中,他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从而写下了这首表达心境的诗篇。
在诗人的眼中,栖霞寺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这里的青山绿水、古刹钟声都让人感到宁静而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对战争与动乱的不满,以及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