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竺寺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城镇有一个美丽的景区,它位于西边连绵起伏的山脉深处。入口处有一扇松树门,山路盘旋在山峰之间。这里的环境非常宁静,可以看到夕阳和晴朗的天空;天气好的时候,你还可以看到高高的山雨带来的阴暗景象。这里有座寺庙,金碧辉煌,宝地上铺满了黄金。山间云雾缭绕,溪边竹林青翠,月光洒满花朵簇拥的小径。在这里,你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到超脱世俗的快乐。

去完善
释义
1. 化城: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佛为诱导众生到达解脱彼岸而幻化的城市,这里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胜景。
2. 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或直辖市。
3. 西穷:形容地方偏远,靠近西方边缘地带。
4. 叠嶂:重叠的山峰。
5. 涧口:山涧的出口处。
6. 石路:石头铺成的道路。
7. 峰心:山峰的中心部位。
8. 幽见:幽静的环境中看到。
9. 夕阳霁:太阳即将落山时的晴朗天空。
10. 高逢:高处遇到。
11. 暮雨阴:傍晚时分乌云密布的雨天气。
12. 佛身:佛像的身体。
13. 瞻:观看,仰望。
14. 绀发:佛教术语,指佛祖头发的颜色,这里比喻佛祖的光辉形象。
15. 宝地:吉祥的地方,佛教用语,这里指天竺寺所在的圣地。
16. 践黄金:踩踏在金色的宝地上。
17. 云向:云朵飘去的方向。
18. 竹谿:竹林中的溪流。
19. 月从:月亮升起的方向。
20. 花洞:鲜花盛开的山洞。
21. 因物成真悟:通过观察万物来领悟真理。
22. 遗世:远离尘世纷扰,过隐居生活。
23. 兹岑:这座山峰,这里指天竺寺所在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登天竺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竺寺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寺院风光。首联点明了地点和周围的环境;颔联描述了寺庙的具体位置和通往寺庙的道路;颈联通过“夕阳霁”和“暮雨阴”的对比,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尾联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感悟和对世外桃园的向往。全诗以景写情,借物抒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天竺寺》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作品,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56年)。这个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空前繁荣的境地。
綦毋潜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展现了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在《登天竺寺》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的“山川只询物,风云莫论身”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超脱态度和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