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园寺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寺庙寻找过去的踪迹,神的智慧依然存在。大雁塔实现了过去的愿望,而王的身体则在后来出现。当夜晚来临,大家聚在一起祈祷,突然领悟到真相大白。两世的生活都清晰可见,而余生还有多少呢?

去完善
释义
祗园寺:位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寺庙,古时有祗陀和舍卫国两国。
綦毋潜:唐朝诗人,生平不详。
宝坊:指祗园寺。
求往迹:寻求往事遗迹。
神理:神仙事迹。
驻沿洄:留连徘徊。
雁塔:指长安大慈恩寺内的塔,用以存放玄奘所译佛经,由唐高宗建于贞观十九年(645)。
酬前愿:报答先前的愿望。
王身更后来:帝王的身分更加尊荣。
加持:佛教语,意指赐予力量。
将暝合:将要昏昏欲睡的样子。
朗悟:对事物理解清楚而明白。
豁然开:一下子豁然开朗。
两世:现世与来世。
分明见:清楚可见。
馀生:余生,剩下的人生。
复几哉:还有多少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诗人到访祇园寺时的心境和感受。通过讲述在寺庙里寻找过去的痕迹,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神理的敬畏之心。同时,提到曾经的愿望已经实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高兴和感慨。接下来的诗句中,“加持”、“朗悟”等词语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庙宇中的领悟,以及因瞬间的豁然开朗而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最后两句则含蓄地暗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他相信自己在余生里依然可以明辨事理、坚定信念的情感。全诗意境深远,情感饱满,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祇园寺》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一首描绘寺院景色和感叹世事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盛世的顶峰,同时也是诗人綦毋潜在官场沉浮的时期。
在长安为官期间,綦毋潜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直言敢谏而遭到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綦毋潜离开了繁华的长安,来到了遥远的江南地区。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文学、宗教等话题。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鼎盛,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许多正直的官员受到了打压,而民间的生活也日益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綦毋潜开始关注社会的各种问题,并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