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潮井
俯看沧海仰看山,相去分明霄壤间。
有井无冬亦无夏,与潮俱往又俱还。
想应透彻深无底,怪得浮沉转似环。
不用浙江亭上望,请君来此一凭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低头俯瞰广阔的海面,抬头仰望高耸的山峦,二者之间的差距清晰可见如同天地之别。
这里有一口井水,无论寒冬还是盛夏都不结冰也不发热,它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升降。
这口井应该深得无法测量,怪不得它看起来像是在水中旋转的环形。
不需要去浙江亭眺望海景,请你来这里一起倚靠栏杆欣赏吧。
去完善
释义
1. 应潮井:古井名,位于今安徽省天长市。
2. 俯看沧海仰看山:俯视是海洋,仰视是高山,形容地势高低起伏。
3. 霄壤:指天地,天上地下。霄,天空;壤,地。
4. 无冬亦无夏:意思是这口井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5. 与潮俱往又俱还:指井水随着潮涨潮落而增减。
6. 想应:猜想应当。
7. 怪得:怪不得。
8. 浙江亭:即“浙江亭观潮”,是中国古代观赏钱塘江潮胜景之地。
9. 请君来此一凭栏:邀请大家来到应潮井边,共同欣赏这里的壮观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应潮井》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海洋和仰视高山时的感慨,以及他对于“应潮井”这一奇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诗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沧海与高山之间明显的距离感,同时也强调了“应潮井”的无冬无夏、随潮起落的特性。诗人通过设想井的深度以及水中浮沉的物体,进一步表现出应潮井的神秘性。最后,诗人邀请读者一同来到此处,共同领略这奇妙的景象。整首诗行文流畅,情感浓郁,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应潮井》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左右,当时马之纯正值晚年,居住在浙江金华一带。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相对稳定,但是金兵的威胁仍然存在,国家的局势仍然紧张。
马之纯在年轻时曾担任官员,但后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此后他便开始游历各地,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创作主题广泛,既有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这首《应潮井》中,他以“应潮井”为题材,通过描绘井水随着潮汐涨落的自然现象,表达了人生如潮水的哲理思想,同时也暗示了国家命运的变化无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