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东庵约老
一阁手自建,一庵居在东。
既然头欲白,不用剃令空。
门掩春山绿,檐依晓日红。
玄微知有旨,混在话言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楼阁由一人独自建造,一个简陋的小屋坐落在东方。
既然头发已经变白,那就没必要再把它们剃光。
春天山间的绿意被掩映在门后,屋檐上朝阳的余晖依旧灿烂。
在这深邃寂静的地方,我似乎听到了某些真谛,它就在日常的交谈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赠送,这里指写诗赠送。
2. 东庵:位于东方的庵庙,这里指的是约老的住处。
3. 约老:僧人的尊称,这里指代一位僧人。
4. 一阁手自建:表示自己亲手搭建的房子。
5. 既然头欲白:表示自己的头发都已经白了,这里的“头”指的是头发。
6. 剃令空:剃度出家为僧的意思。
7. 春山:春天的山景。
8. 玄微:指深奥微妙的知识或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古诗,诗人以简洁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诗句中,“一阁手自建,一庵居在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亲手搭建的楼阁和居所的自豪与满足;“既然头欲白,不用剃令空”,则暗示了诗人在自然无为的生活中,已经看透了世事的纷扰,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接下来的两句“门掩春山绿,檐依晓日红”,更是将诗人所居住的东庵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幅水墨画一般让人陶醉。最后两句“玄微知有旨,混在话言中”,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他相信生活中的玄妙之处就隐藏在平常的话语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东庵约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据记载,该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正值金国南侵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一年里,徐玑已经五十八岁,他因政治失意而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东庵约老结为好友,两人常常一起谈诗论道,探讨人生哲学。然而,东庵约老即将离开故乡,前往外地云游,徐玑为此写下这首赠别诗。
当时,南宋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民众疾苦重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徐玑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他在诗中将这种感慨寄寓在东庵约老的离去上,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