贽管文秀博士
簪裙缓引步龙楼,每得鸣珂侍宴游。银笔从横裨献纳,玉堂清近接风流。昼帘花静琴心远,午枕香残草梦幽。盛业只今烦润色,先声已到凤池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着优雅地步入繁华楼阁,时常陪伴贵族参加宴会出游。用如银般锐利的文笔协助进献和接纳建议,在整洁豪华的殿堂中接近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日间帘幕低垂的花儿显得宁静而悠然,午睡醒来,香气尚存,草绿如梦。如今你的丰功伟业需要我锦上添花的润色,你卓越的声音已经传到了凤池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簪:古代的一种头饰,用来固定头发或者装饰头部。这里指代官员或士人。
2. 裙:指官员的袍子。
3. 步龙楼:步,行走;龙楼,皇宫中的楼阁,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4. 鸣珂:指的是玉石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这里指代佩戴玉饰的官员。
5. 银笔:指文笔优美,这里指管文秀博士的才能。
6. 玉堂:指皇宫中精美的建筑,这里也指代皇帝。
7. 昼帘:指白天时候放下窗帘。
8. 花静:花,花朵;静,安静,这里指花朵在白天寂静开放的状态。
9. 琴心:弹琴时的心情,这里指宁静的心情。
10. 午枕:中午时候休息。
11. 香残:指香气渐渐消失。
12. 草梦:指春天的梦境。
13. 盛业:指伟大的事业。
14. 润色:指文字方面的修饰工作。
15. 先声已到凤池头:先声,指名声;凤池,凤凰栖息的水池,这里指皇帝的住处,即皇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贽管文秀博士》是宋代诗人朱晞颜写给管文秀博士的一首赞美诗。通过诗歌描绘出管博士的才学和品行,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簪裙缓引步龙楼,每得鸣珂侍宴游”,诗人以管博士在朝廷的地位开篇,表现出他在皇家宫殿中的高贵身份和受到的尊敬。“簪裙”指的是官员的服饰,象征着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鸣珂”意为清脆的马铃声,形容管博士出入宫廷的盛况。这两句展现了管博士在宫廷中备受尊敬的地位,暗示他的才学和人品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颔联“银笔从横裨献纳,玉堂清近接风流”,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管博士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银笔”指的是他那出众的文章,而“玉堂”则喻指朝廷。诗人用这两句强调管博士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和诗文创作的高雅风格。同时,“清近接风流”传达了管博士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风度,展示了他在皇室宫廷中的人格魅力。
颈联“昼帘花静琴心远,午枕香残草梦幽”,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现出管博士宁静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昼帘花静”意味着管博士在面对纷繁世事时保持清醒冷静,他的内心世界如花卉般美好宁静。而“午枕香残草梦幽”则体现了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管博士沉静内敛、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
尾联“盛业只今烦润色,先声已到凤池头”,诗人以充满敬意的口吻肯定了管博士的业绩和名声。“盛业”代表管博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烦润色”则表达了诗人对他更加辉煌的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先声已到凤池头”寓意着管博士已经引起了皇帝的关注,预示着他的事业将更上一层楼。整首诗围绕“管文秀博士”这个主题,歌颂了他在文学、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高尚品质,流露出诗人对他的深深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贽管文秀博士》是南宋诗人朱晞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这首诗意在赞美管文秀博士的才学和人品,以及对其学术地位的敬仰之情。朱晞颜本人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曾担任过临安府教授、国子监祭酒等职,但在政治生涯上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如农民起义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排忧解难。朱晞颜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希望管文秀博士能够发挥其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