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唐多令 中秋

标题包含
唐多令 中秋
凉影下青鸾。晴空泻素盘。漾玉壶、千顷多宽。老桂散香风露净,霜兔莹、骨毛寒。老子倚栏干。不辞终夜看。有谁人、共此清欢。为问姮娥今与古,能几见、正端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光下苍鸾的影子轻轻摇曳。晴空中银河倾泻,如同一盘纯白。湖水荡漾,显得广阔无边。老桂树在风中散发出香气,露水纯净;晶莹的霜兔毛发洁白而略带寒气。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愿意整夜欣赏这美景。但又有谁与我共享这份宁静和快乐呢?我想问问嫦娥如今和古时的她相比,又有多少次能在这样的夜晚中展现自己的美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鸾:即凤凰。在古代传说中是祥瑞的神鸟。这里指代中秋节的月亮。 2. 素盘:白色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明亮的满月。 3. 玉壶:用玉石制成的壶。这里用以形容月光如水般荡漾的美景。 4. 老桂:老树桂花。这里指桂花香。 5. 霜兔:秋霜中的兔子。这里象征秋天的到来。 6. 骨毛寒:毛发寒冷的感觉。这里描绘了秋天的寒冷气氛。 7. 老子:作者自称。 8. 栏干:栏杆。 9. 清欢:清雅的欢愉。 10. 为问:询问。 11. 姮娥:嫦娥。 12. 端端:正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丰富,既有景物如“凉影”、“晴空”、“玉壶”、“老桂”、“霜兔”等,又有人物如“老子”、“谁人”、“姮娥”等,通过描绘这些形象,朱晞颜表达了他在中秋夜的所思所感。 词的开头两句,“凉影下青鸾。晴空泻素盘。”青鸾代表高洁的品质和超脱的精神,而晴空则意味着宽阔的视野和无边的宇宙。这两句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漾玉壶、千顷多宽。老桂散香风露净,霜兔莹、骨毛寒。”描述了中秋夜的景象,如玉壶般的明月照亮了辽阔的天空,桂花飘香,秋风露水洗净尘世纷扰,白兔在月光下显得皎洁无瑕。这些句子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美的敏锐洞察力。 接下来,“老子倚栏干。不辞终夜看。有谁人、共此清欢。”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他独自倚靠栏杆,并不觉得孤独,反而享受这种静谧的时刻。然而,他也渴望有人陪伴,分享这份宁静的喜悦。 最后几句,“为问姮娥今与古,能几见、正端端。”是对月亮的疑问,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月亮的关注从未改变,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像姮娥那样始终如一呢?这既是感慨世事的无常,也是对坚守信念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多令·中秋》是清代词人朱晞颜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即朱晞颜生活的时代。 在乾隆年间,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统治也日渐腐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因素都对朱晞颜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朱晞颜本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这首《唐多令·中秋》中,他通过描绘中秋佳节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巧妙地传达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总的来说,《唐多令·中秋》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作者通过词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