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矶
莫嫌舟逆上,子细得看山。
众草名难识,孤花影自闲。
避人鹰翅响,经雨石文斑。
夜久江风冷,神仙定往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莫要抱怨小船行进缓慢,仔细看那山峰起伏连绵。
众多野花难以一一辨认,独立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自在悠闲。
避开人群可以听到鹰翅拍打的声音,经过雨水的洗礼石头上满是斑驳的痕迹。
夜晚江风吹拂带来丝丝寒意,此时神仙也应该往来于此地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慈母矶:即慈母山,位于今重庆市江津区长江岸边的慈云寺旁。
2. 子细:仔细。
3. 鹰翅响:指鹰翱翔时翅膀发出的声响。
4. 石文斑:指石头上的纹理斑驳。
5. 江风:指江面上的风。
6. 神仙定往还:意指那些神仙一定会来此游玩。
去完善
赏析
《慈母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借助于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考。全诗以“莫嫌舟逆上”开始,描述了舟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众草名难识,孤花影自闲”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自然界中的丰富多样和独立自存的特点,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不同选择和道路。
接下来的两句,“避人鹰翅响,经雨石文斑”,诗人用鹰翅的声响和石上的斑纹来象征人生的风雨和挑战。然而,尽管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诗人仍然坚信“夜久江风冷,神仙定往还”,表达了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相信最终会度过难关,迎来美好的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慈母矶》是南宋诗人张弋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金和议之后,具体年份尚无确考,但应是在公元1141年至1162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宋金和议之下,对金朝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民生困苦,国力日衰。作为诗人,张弋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但他的诗篇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他的诗歌往往以质朴的语言描绘民间的苦难,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另一方面,当时正值南宋中叶,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化教育,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尤其是南宋诗派的发展,使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张弋的诗歌既受到陆游、杨万里等名家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善于运用民歌俚语,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