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
千古海门石,移归吟叟居。窍腥蛟出后,形瘦浪冲余。
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好期仙者叱,变化向庭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千年的沧桑岁月,海门石头如今已移至我这位隐居者的住处。石头中似有蛟龙破窍而出,历经波涛冲刷,现已显得消瘦。尽管工艺精良,却无法否认其内在之美,就如同从僧侣那里获得的一封意外来信。期待仙人降临,赋予这块石头生命,使其在庭院角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海门:海口,指长江口。这里代指镇江。
2. 吟叟:作者自称。
3. 窍腥蛟:比喻洞穿江水而出。
4. 形瘦浪冲余:形容石笋经过海浪冲击后的消瘦状。
5. 工语宁无玉:赞颂石笋如同精工雕琢的玉器。
6. 忽有书:突然有人寄来书信。
7. 好期仙者叱:期望有仙人叱咤风云,实现愿望。
去完善
赏析
《石笋》刘昭禹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笋的形象和特性,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联“千古海门石,移归吟叟居”描述了石笋的悠久历史和诗人的居所。颔联“窍腥蛟出后,形瘦浪冲余”描绘了石笋的形状和质地,展现了其坚韧的品质。颈联“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则暗示了石笋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尾联“好期仙者叱,变化向庭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石笋能够带来好运和奇迹。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诗人刘昭禹所创作的。这首诗作于公元943年左右,当时南汉初建,政治相对稳定。刘昭禹身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战乱逐渐平息的江南地区成长、生活并创作诗歌。
生活在五代时期的刘昭禹,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对战争、流亡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使得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及深深的忧虑和感慨。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将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寓意深刻的作品。
总的来说,刘昭禹在他的时代背景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创作出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实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