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惠律大师
秋是忆山日,禅窗露洒余。几悬华顶梦,应寄沃洲书。
风月资吟笔,杉篁笼静居。满城谁不重,见著紫衣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是我回忆山中岁月的时候,禅意的窗户上还留着昨夜的露水。多少次梦回那美好的日子,我在沃洲写下了寄给你的信。这风花雪月的美景正好为我写诗提供灵感,窗外是一片静谧的竹林世界。整个城市的人都重视这个美好的时节,而我则在你面前初次穿上了紫色的衣服。
去完善
释义
1. 惠律大师:指唐代天台宗僧人,名行满,为华严座主,参学于天台寺。
2. 秋是忆山日,禅窗露洒余:秋夜安静,容易使人想起远方的家乡。禅窗,僧人的窗户。
3. 华顶:山名,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东北,为天台山的主峰。这里指代天台寺。
4. 沃洲:即浙江新昌县的沃洲山,是东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此处沃洲山可能指的是刘昭禹曾经与慧律大师学习过的地方。
5. 风月:风花雪月,泛指美好的景致。
6. 杉篁:杉树和竹子的意思,多指寺庙周边的风景。
7. 紫衣:古代对僧人的一种尊称。
去完善
赏析
《赠惠律大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时思念山中的寺庙生活,想象着在那里修行的情景。诗人通过观察禅窗、华顶梦、沃洲书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同时,诗人还用“风月资吟笔,杉篁笼静居”两句描绘出风月的优雅与静谧的居住环境,让人感受到诗意盎然的生活氛围。最后,诗人提到了紫衣,这是一种古代僧人的服饰,暗示自己对于佛家生活的向往和尊敬。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墨客对于自然山水、禅意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惠律大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昭禹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世纪。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与僧侣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学术交流。
刘昭禹在青年时期就涉猎佛经,对佛教教义颇有研究。他与惠律大师的结识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一次佛学研讨会上相见恨晚,成为了忘年之交。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刘昭禹感受到了惠律大师的智慧和谦逊,对他的人品和修为十分钦佩。
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常常流连于寺庙,与僧人畅谈人生哲学、探讨文学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昭禹将他对惠律大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化为诗篇,创作了这首《赠惠律大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