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雨后牡丹
废功看不已,醉起又持杯。数日帘常卷,中宵雨忽来。
凄凉无戏蝶,零落在苍苔。造化根难问,令人首可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之中仍觉浪费时间,索性以酒解忧。白天卷帘畅怀,夜晚聆听风雨。蝴蝶渐渐稀少,零落在青苔之上。自然的规律难以琢磨,让人感叹万千。
去完善
释义
废:荒废。功:功力,此指养花。
已:同“以”。
醉:喝醉了。
起:醒来。
数日:几天。
帘:窗帘。
常:经常。
卷:收起。
中宵:半夜。
忽:突然。
凄凉:形容景象悲惨,引起人的悲伤。
无:没有。
戏蝶:蝴蝶。
零落:凋谢;衰落。
在:存在于。
苍苔:青苔。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根:根本原因。
难问:难以探求。
令:使。
首:头,此处指心。
可回:可以挽回。
去完善
赏析
《伤雨后牡丹》刘昭禹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牡丹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在开篇便表达了自己对牡丹的惋惜与无奈,“废功看不已,醉起又持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努力挽救却无力回天的情形。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数日帘常卷,中宵雨忽来”的描述,表现出牡丹在风雨中的无助和挣扎。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深入到了牡丹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牡丹的孤独和忧伤,即“凄凉无戏蝶,零落在苍苔”。最后,诗人通过对“造化根难问,令人首可回”的刻画,表现出了人对自然规律的无奈与顺从,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伤雨后牡丹》是五代十国时期诗人刘昭禹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1年,正值南唐灭亡之际,后周世宗柴荣攻陷金陵(今江苏南京),俘李璟、李煜父子及众大臣。当时刘昭禹作为南唐臣子,深感忧虑和悲痛。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分裂期,各地方政权割据,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昭禹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他看到雨后牡丹花残的景象,联想到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因此写下了这首《伤雨后牡丹》。
在这首诗中,刘昭禹通过对雨后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借牡丹花的凋谢来比喻国家的衰亡,以此提醒人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首诗既反映了刘昭禹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