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棘匝地掩胫挽衣步不得少纵
纵横攒丛如短莎,高低迎风摇翠波。抠衣蹐步犹我柁,探幽欲急反蹉跎。尔胡不去吴王宫里伴蓬科?又何不去洛阳城内埋铜驼?岂来此山牵制畸人野客之经过?我生之余知几何,一到不再从尔多。傥或《考槃》为你,当和丁丁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草木像短小的莎草,随风摇曳着翠绿波纹。我小心地走过这些地方,寻找幽静的美景,却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你为什么不去吴王的宫殿陪伴那些普通的花草呢?又为什么不留在洛阳城里埋在铜驼?难道是因为这里的大山吸引了奇人和游客们?我生命的剩余还有多少?一旦来到这里就不再多愁善感了。如果有一天我能用这首歌唱出我的心情,那一定会很美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短莎:指矮小的草。
2. 抠衣:提起衣服,表示恭敬谨慎。
3. 蹐步:放轻脚步,形容走路小心翼翼。
4. 柁:船舵,这里比喻把握方向。
5. 蓬科:吴王宫中的草。
6. 洛阳城内埋铜驼:洛阳城是古代东周的都城,城内曾有巨大的铜驼。这里是借指繁华的城市。
7. 牵制:束缚,限制。
8. 畸人:与世不同的人。
9. 野客:居住在山野的人。
10. 考槃:古乐府名,描述隐士的隐居生活。
11. 丁丁:形容伐木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小棘匝地掩胫挽衣步不得少纵》,是明代诗人王履所作。诗人以“小棘”为切入点,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探求幽深之境所遇到的阻碍。全诗表达出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反思与批判。
首联“纵横攒丛如短莎,高低迎风摇翠波”,生动地展现出行径被荆棘阻拦的景象,同时通过“如短莎”、“摇翠波”等词汇,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颔联“抠衣蹐步犹我柁,探幽欲急反蹉跎”,诗人以此表达自己行走困难,但仍然坚持探寻真理的心境。其中的“犹我柁”和“反蹉跎”,既表达了对执着追求的肯定,又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
颈联“尔胡不去吴王宫里伴蓬科?又何不去洛阳城内埋铜驼?”,诗人对羁绊自己的束缚发问,暗示那些羁绊为何不远离红尘纷扰,而去寻找超脱的境界呢?这里用“吴王宫里伴蓬科”和“洛阳城内埋铜驼”比喻浮华的生活,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厌弃。
尾联“岂来此山牵制畸人野客之经过?我生之余知几何,一到不再从尔多。傥或《考槃》为你,当和丁丁歌。”,诗人进一步揭示,这些束缚非但不能影响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反而成为激发他斗志的动力。最后两句“我生之余知几何,一到不再从尔多。傥或《考槃》为你,当和丁丁歌。”表现的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表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内心的信念和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棘匝地掩胫挽衣步不得少纵》是明朝医学家、诗人王履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源于他游历嵩山时,被山间荆棘所阻的亲身经历。在这一年里,王履受邀请游览嵩山,一路上兴致勃勃,欣赏山水风光。然而,当他行至一处荆棘丛生的地带时,因荆棘遍地无法前行而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段时间,王履生活安稳,事业蒸蒸日上。他曾担任官职,但因直言不讳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导致官场不如意。于是他放弃仕宦,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高超,为百姓解除病痛,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明成化年间,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明宪宗在位,国家政治逐渐稳定,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民间文化和艺术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这一时期的明朝社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官僚腐败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给像王履这样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