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 其一
侧耳桥边听,声声在翠微。
自甘留此坐,何苦劝人归。
院悄惊春昼,山空恋夕晖。
得如鸥与鹭,对我欲忘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倾听桥梁边的声音,它们回荡在青翠的山间。
我宁愿在这里留下,何必苦苦劝说别人回去呢?
庭院在春天的午后显得宁静,山间空空荡荡,让人留恋夕阳的光辉。
我希望像海鸥和白鹭一样,面对我能忘记一切纷扰。
去完善
释义
1. 侧耳:靠近耳朵仔细倾听。
2. 桥边:指作者所在的地点,可能是山水间的桥梁附近。
3. 声声:指水流的声音,此处用来形象地描绘水声。
4.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也常用来形容山间风景。
5. 自甘:心甘情愿,自觉乐意。
6. 何苦:为什么,何必。
7. 劝人归:劝诫人们回去,这里是作者对他人的劝告。
8. 院悄:院子里的宁静气氛。
9. 惊春昼:春天白天的喧闹景象。
10. 山空:指山中空旷的景色。
11. 恋夕晖:留恋夕阳的光辉。
12. 得如:像……一样得到。
13. 鸥与鹭:两种海鸟,这里借指悠闲生活的意象。
14. 忘机:消除世俗的烦恼,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山中杂诗 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诗人以声、色、动、静等手法,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间景象。首先,"侧耳桥边听,声声在翠微"描绘了在山林间聆听水声的美景。然后,“自甘留此坐,何苦劝人归”则表达了诗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心情。紧接着的“院悄惊春昼,山空恋夕晖”则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表现出了山间的生机与宁静。最后,“得如鸥与鹭,对我欲忘机”是诗人以鸥鹭喻己,强调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记尘世烦忧的心境。整首诗音韵和谐,画面生动,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杂诗 其一》是清代诗人程炎子的作品,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清交替之际,程炎子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他在山中隐居,寄情山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在这一时期,程炎子经历了清朝的建立和稳定,但面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纷扰,在山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在《山中杂诗 其一》这首诗中,程炎子通过对山景、水声、鸟鸣、花影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卷。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画面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感慨。他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使这首诗歌成为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心境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