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感兴
破帽西风里,龙山忆孟嘉。
白衣谁送酒,黄菊自开花。
塞远书传鴈,天昏墨点鸦。
凭高穷北望,何处是中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秋风中,戴着破旧的帽子,我不禁想起在龙山时的孟嘉。
此时谁能赠我美酒?只有那黄菊默默开放。
在这遥远的边塞,书信只能通过大雁传递;天色昏暗,乌鸦在空中留下一抹黑影。
登上高处向北望去,我的故乡中华在哪里?
去完善
释义
1. 破帽:破损的帽子,这里比喻诗人自己的困厄处境。
2. 西风:指秋风。
3. 龙山:位于湖南省攸县,此处为诗人的故乡。
4. 孟嘉:东晋名士,曾参与龙山落帽盛会,因饮酒赋诗而留下佳话。
5. 白衣:泛指平民百姓。
6. 黄菊:黄色的菊花。
7. 塞远:边疆遥远的地方。
8. 书传鴈:古人以雁传递书信,这里指远方的来信。
9. 天昏:天气昏暗。
10. 墨点鸦:乌鸦在天空中飞行,如墨点一般。
11. 凭高:站在高处。
12. 穷北望:向北方望去。
13. 中华:中原地区,这里代指国家。
去完善
赏析
《登高感兴》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的诗,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家国情怀。开篇两句“破帽西风里,龙山忆孟嘉”,以戴破帽的形象描绘了诗人在西风中登高的情景,同时提到龙山和孟嘉,喻示了自己对古人雅事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三句“白衣谁送酒,黄菊自开花。塞远书传鴈,天昏墨点鸦。”分别描绘了白菊盛开、鸿雁传书和昏暗天色中的乌鸦,这些景象都充满了秋天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感受。
最后两句“凭高穷北望,何处是中华。”则是诗人的感慨,他登上高处向北遥望,寻找着心中的祖国,但视野所及却找不到中华的踪迹,这是诗人对家国沦丧的哀痛和无奈。整首诗以登高的视角描绘了秋季景色,同时也传达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变化紧密相连,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高感兴》是南宋诗人程炎子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9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外求和,对内压迫百姓。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前途渺茫。
程炎子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获得一官半职。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的程炎子,将对国家的忧虑、对民众的同情以及个人的抱负寄寓于诗歌创作之中。
在《登高感兴》中,诗人以登高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个人志在千里、矢志报国的壮志雄心。然而,现实却使他倍感无奈,他痛心疾首地抒发了国家命运的悲哀,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关注。这种悲壮的情感使诗作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