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 其二
昆仑初凿破,大巧夺天真。
竹锁三更月,桃酣几度春。
山空闻鹤唳,溪远卜鸥邻。
为拂留题石,松摇露滴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昆仑山脉在开凿之初,大自然的美妙鬼斧神工便已显现无遗。翠竹掩映中,月亮正悄悄爬升;桃花盛开,仿佛陶醉在这春光之中不知几许岁月流转。山间回荡着鹤群的鸣叫声,蜿蜒的溪流边鸥鸟为伴。轻轻拂去留在山石上的诗句,松树摇曳之间,露水悄然滴落。
去完善
释义
1. 昆仑:这里指中国西部的大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有神话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之意。
2. 大巧: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3. 天真:未受人工影响的天然状态。
4. 竹锁三更月:形容竹林将月亮遮掩住。三更,深夜时分。
5. 桃酣几度春:桃花盛开时满溢着春天的气息。酣,尽情地享受。
6. 山空闻鹤唳:山中空旷,只能听到仙鹤的鸣叫声。
7. 溪远卜鸥邻:居住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溪边,与群鸥为邻。
8. 为拂留题石:在石头上留下诗篇作为纪念。拂,轻轻擦过。
9. 松摇露滴身:松树摇曳生姿,露水落在身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深山幽谷的美景以及其孤独而高洁的情怀。首联“昆仑初凿破,大巧夺天真”借昆仑山的景象暗喻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以突显自然的壮美和创造力。颔联“竹锁三更月,桃酣几度春”用月色和桃花分别比喻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繁荣,展现大自然的丰富与变化。颈联“山空闻鹤唳,溪远卜鸥邻”则进一步描述了山水间的静谧和谐,在空旷的山谷中,仅能听到鹤的啼鸣声,而远处小溪旁则有鸥鸟相伴,此处的静谧之美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尾联“为拂留题石,松摇露滴身”诗人通过拂去苔痕,显露题诗的石碑,以及松树枝头摇曳露珠滴滴作响,表现出一种出世的超脱感,呈现出诗人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高尚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杂诗 其二》是明代诗人程炎子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山林中所体验到的恬静、闲适的心境。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纷纷选择在山林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隐逸文化。
在创作这首诗时,程炎子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在宁静的山林生活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隐逸情趣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