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笙簧世所贵,正调多溺沉。
有人怀古心,临风理瑶琴。
一弹秋月高,忽觉开尘襟。
或疑涧泉声,忽作鸾凤吟。
得意自怡悦,子期难再寻。
铜壶一枝梅,尽可为知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的人们都很看重音乐,然而正宗的音律却常常被忽略。
有一个人热爱古代的音乐,他迎风弹奏着古老的瑶琴。
一曲清歌如同秋天的明月一样高洁,让人心胸豁然开朗。
琴声时而如山间的泉水潺潺,时而似鸾凤的高亢歌唱。
琴声让人心情愉悦,只可惜俞伯牙这样的知音难以再次寻觅。
那如同青铜水壶中的梅花一般的声音,足以成为世间少有的知音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笙簧:指吹奏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 正调:传统的乐曲调式。
3. 溺沉:沉溺于。
4. 古心:对古代事物的喜爱之心。
5. 瑶琴:用美玉制成的琴,这里泛指古琴。
6. 秋月高:秋天的月亮明亮高悬,象征着美好时光。
7. 开尘襟:开启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豁然开朗。
8. 涧泉声:山涧中的泉水声,比喻优美的音乐。
9. 鸾凤吟:凤凰的叫声,形容美妙的乐声。
10. 得意自怡悦:在音乐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11. 子期难再寻:难以找到像俞伯牙那样的知音。
12. 铜壶:古代计时器。
13. 一枝梅:指梅花。
去完善
赏析
《杂诗》是一首描绘音乐与自然交融之美,抒发人生哲理的佳作。诗人首先提及世人珍视笙簧等乐器的演奏,但太多的传统曲调容易让人沉溺其中。而有些人却拥有独具匠心的情操,他们迎着清风弹奏瑶琴,期望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追求创新。
诗人用“秋月高”来象征这种新颖的音乐风格,使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这时的音乐似乎不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山泉与鸾凤的和谐共鸣。尽情享受这份愉悦之余,诗人也感叹知音难觅,但他认为,即便只有一支铜壶和一株梅花,仍能共同领悟彼此的美好意境。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世间事物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在他的心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是清代诗人张炜于乾隆年间创作的五言律诗。
在当时,清朝政权逐渐稳固,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文人墨客们为了追求功名,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四书五经等典籍的研究上,导致了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才子无法脱颖而出。
张炜生逢其时,也曾深受科举制度的限制。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屡次科举不第,这让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性百态的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杂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