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天涯春色太匆匆,销向愁中复病中。野树尚称无患子,男儿翻作可怜虫。炉灰静拨空书闷,马槊横盘始得雄。往日故人谁在眼,莺花回首大江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渐行渐远,充满了悲伤与病痛。田野里的树木还被称为无患子,而男人却已变得脆弱不堪。点燃炉火,手捧一卷书,却无法排解内心的忧郁;只有舞动战马的长矛,才能展现出英勇的气概。曾经的友人如今已不在眼前,回首往事,仿佛一切都随风飘散在了浩渺的大江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2. 春色:春天的景色或春意。
3. 销向:消磨在。
4. 愁中:充满忧愁的心境之中。
5. 病中:患病的时候。
6. 无患子:一种常绿乔木,树干挺直,可用于建筑,树皮可入药。这里指普通的野树。
7. 男儿:男人。
8. 可怜虫:值得同情的弱小者。
9. 炉灰:炉火燃烧后的灰烬。
10. 空书闷:用笔墨书写烦恼。
11. 马槊: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杆上配有铁刺。
12. 横盘:将马槊横向放置在地上。
13. 始得雄:才能显示出威武雄壮。
14. 莺花:泛指美好的春光。

去完善
赏析
《即事》描绘了春天的短暂以及人们在春日里或忧愁、或生病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无患子”和“可怜虫”的对比,表达出人生在生活中的无奈与坚韧。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孤独中度过的时光,只能以读书解闷。而骑马、舞刀的姿态才使诗人感到真正的自我价值。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朋友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即事》,表达了诗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慨和人生的领悟。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约公元1736年-1795年),正值国家繁荣、政治稳定的年代。然而在这个看似祥和的年代,张问陶却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曲折。他曾数次科举不第,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使得他逐渐认识到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盛行追求名利和地位的风气,许多人都热衷于科举考试,以获得荣华富贵。然而,张问陶却在这种风气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转向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正是这样的经历和思考,使他在《即事》一诗中留下了对人生世事的独特体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