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僧澄收刈潼阳
下潠田将获,东屯稼亦收。
厌烦吾老矣,为众子行不。
一粒生何处,千箱庆有秋。
灌溪明日饭,今日已无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述农民收获的场景和心情的古文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可以是这样的:
在农田中收割庄稼,东边的田地里也丰收了。
我已厌倦了老年生活,为了孩子们的生计还得继续忙碌。
一粒稻谷生于哪里呢?上千个粮仓都在庆祝秋天的到来。
到了明天在灌溉溪边吃饭,今天就不再担忧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下潠田:指靠近水源的良田。
2. 东屯:泛指东部地区。
3. 厌烦:此处意为疲惫、厌倦。
4. 行不:助词,用于连接动词和副词,无实意。
5. 一粒生何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三首》中的“禾头生耳麦穗黑,农夫田妇相悲歌”诗句,描述农作物的丰收景象。
6. 千箱:指丰收的景象。
7. 庆有秋:庆祝丰收的季节。
8. 灌溪:水名,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境内,流经该县五雷山。
9. 明日饭:指未来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遣僧澄收刈潼阳》是一首描述农事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关注和欣赏。朱翌在诗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农田劳作场景的描绘,传达了农民辛勤劳作后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待。
首先,“下潠田将获,东屯稼亦收”这两句诗描绘了农田即将收获的场景。“下潠田”指的是地势较低的田地,“东屯稼”则指东方的田地里种植的庄稼。这里朱翌通过对比不同地理位置的田地,展现了农作物成熟时的繁茂景象。
接着,“厌烦吾老矣,为众子行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一种情绪。虽然他已经年迈,但看到田间劳作的景象,仍然忍不住去参与和关心。这种情感表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尊重。
接下来,“一粒生何处,千箱庆有秋”这两句则是对农作物丰收的赞美。诗人以具体的数字来形容丰收的景象,“一粒”和“千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丰收的喜悦和成果。
最后,“灌溪明日饭,今日已无愁”这两句则是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借“灌溪明日饭”这个情景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同时也暗示出农民们在丰收之后,可以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遣僧澄收刈潼阳》是宋代诗人朱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朱翌度过了他的一生,从出生、成长到去世。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曾担任地方官吏,后来因政治原因被贬谪,最终辞官回乡。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在这期间,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朱翌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望。在他的这首诗中,他以潼阳为背景,描述了农民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