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虞仲祠
阅墙兄弟不相容,尺布犹怜尚可缝。
让位介然如弃屣,盛哉至德厚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泰伯:即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其中,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2. 虞仲:周太王次子,与太伯一起建立了吴国。
3. 阅墙:意指阋墙之争,即兄弟之间因争夺权力和利益而产生的纷争。这里是指太伯和虞仲为了礼让王位而离去的事情。
4. 不相容:不能共处,指兄弟之间的纷争。
5. 尺布:指短小的布料。这里用来比喻亲情,即使兄弟之间有矛盾,亲情依然是无法割舍的。
6. 犹怜:依然可怜。这里表示虽然兄弟间有所矛盾,但仍然让人感到可怜。
7. 尚可缝:还可以弥补。这里是说亲情之间的矛盾并非无法解决。
8. 介然:坚定地,果断地。这里形容太伯和虞仲在让位时的坚决态度。
9. 如弃屣:像丢弃破旧鞋子一样。这里形容太伯和虞仲让位的轻松和不拘小节。
10. 至德:最高的品德。这里赞美太伯和虞仲的高尚品德。
11. 厚无穷:深厚且没有穷尽。这里形容太伯和虞仲的美德影响深远。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泰伯虞仲祠》中,金朋说描绘了周朝先祖泰伯和虞仲的感人故事。诗的开篇以“阅墙兄弟不相容”揭示了兄弟阋墙这一普遍现象,紧接着又以“尺布犹怜尚可缝”暗指他们的关系虽然紧张,但仍然可以修复。接下来,诗人通过“让位介然如弃屣”表达了对泰伯、虞仲高尚品质的赞美,他们为了兄弟和睦,宁愿放弃王位,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具有无限的感染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泰伯、虞仲让国事迹的刻画,展现了中华民族仁爱礼让的传统美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泰伯虞仲祠》这首诗是元朝诗人金朋说的作品,创作于元朝时期。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帝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统治,但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定,导致各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在这个时期,金朋说的家乡江苏苏州一带也受到了战乱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
金朋说作为一位文人,他对家乡的苦难感同身受,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泰伯虞仲祠》诗,表达了他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泰伯虞仲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君,他以仁德治理国家,使得国泰民安。金朋说希望通过缅怀泰伯虞仲的事迹,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