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翠亭
老木槎牙罨涧深,翠蛟舞处一庭阴。
响泉不住流佳句,想见坡仙笔外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树参差覆盖在山涧深处,绿色的瀑布舞动带来满庭阴凉。
悠扬的泉水不断流淌出优美的诗句,让人想象苏东坡笔下之外的才情。
去完善
释义
"老木槎牙": "槎牙",形容树木交错杂乱的形态,这里指代古老、盘根错节的树木;
"罨涧深": "罨涧",意思是在山谷里遮蔽山涧;
"翠蛟": "翠",绿色,"蛟",古代神话中的龙属生物,这里用来形容瀑布或者溪水如同绿色的蛟龙舞动;
"响泉": 即发出声响的泉水;
"佳句":优美的诗句;
"坡仙":指苏轼,因他曾被封为"东坡"之号,"仙"表示他对文学艺术的超凡造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比喻和拟人化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山间景色。“老木槎牙罨涧深”一句中,诗人用“老木”来象征岁月沧桑,同时以“槎牙”形容树木的形态,表现出山涧的险峻与深邃;“翠蛟舞处一庭阴”则通过对翠蛟(即翠绿的山涧水)的描述,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通过“舞处一庭阴”表现了山水之间互动的动态美感。
在第二联中,诗人通过“响泉不住流佳句”表达了对自己写作灵感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泉水的叮咚声仿佛是上天赐予他的美妙诗句。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创作的热爱。而“想见坡仙笔外心”则是诗人以东坡自比,表达了希望效仿苏东坡以诗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整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创作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舞翠亭》是南宋诗人陈洵直的一首描绘亭台景色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4年,南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与金国划江而治。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陈洵直作为南宋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
在陈洵直的一生中,他曾任南宋官员,后因战乱和政局动荡,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故乡的山川风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舞翠亭》这首诗通过对舞翠亭周围的景物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水的动态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