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石榴 其二
谁家巧妇为花谋,针线残零细意收。
不管生红难熨贴,从教百皱缀枝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哪个聪明的女子在为自己的花朵想办法,把零散的针线和细碎的心思收集起来。她并不在乎鲜艳的红色难以熨平,反而让层层褶皱装点着枝头的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千叶石榴:即指多种叶形的石榴树。
2. 其二:表示这是《千叶石榴》系列的第二首诗。
3. 邓深:字资道,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宋诗人。
4. 谁家:哪一家。
5. 巧妇:手艺精巧的妇女。
6. 为花谋:为花卉设计、谋划。
7. 针线:做针线活,此处代指刺绣。
8. 残零:剩余的,零星的。
9. 细意收:仔细收集、收纳。
10. 生红:新鲜红润的颜色。这里用来比喻石榴花的鲜艳。
11. 熨贴:使衣物平展、舒适,此处指让花瓣舒展开来。
12. 从教:听任,任凭。
13. 百皱:形容花朵繁多而繁茂的样子。
14. 缀:装饰,点缀。
15. 枝头:树枝的顶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心灵手巧的农妇正在用她的智慧,巧妙地将散落在地上的针线拾起并重新运用。她并不在意石榴的颜色是否鲜艳易褪,也不在乎花朵的形状是否繁复琐碎,只是尽心地将它们一一编织在枝头,让它们成为一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卷。
诗人以“千叶石榴”为题,暗示了诗中所述之花的独特之处。石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多子、丰收和富贵,而千叶则寓意着繁多、茂盛和丰富。这与我们所描述的农妇形象相吻合,她用最普通的材料,以最细致的心思,塑造出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然而,诗中的“针线残零”和“百皱缀枝头”等词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景象:一位农妇在田间劳作,她用一针一线地编织出生活的希望,把平凡的岁月点缀得如诗如画。尽管这些花朵可能不如丝绸般光滑,却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乐趣。
整首诗通过对农家妇女细心照顾石榴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诗人通过农妇的手艺表达了对朴素生活中美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千叶石榴 其二》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此时,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宋交替已经完成,南宋政权已相对稳定。
在邓深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相当成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而,邓深却未能在此道路上取得显著成就,他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及第。这使得邓深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失望情绪,他的作品也往往透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邓深写下了《千叶石榴 其二》。在这首诗中,他以石榴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石榴谁擘破,群琲露人看”,描绘了石榴的鲜美和富饶,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然而,诗中的“颇怪南华老,粗才说彭殇”则反映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无奈,以及他对庄子哲学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