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
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
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
祖龙已深惑,汉氏远狥欲。
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折:指水流曲折,此处暗喻世事曲折多变。
2. 三光:指日、月、星之光,比喻时光流转。
3. 玄珠:黑色的珍珠,暗喻珍贵之物。
4. 燕赵玉:燕赵地区的玉石,这里用以形容价值连城的珍宝。
5. 祖龙:秦始皇的别称,借指统治者。
6. 汉氏:汉朝,这里指代封建统治者。
7. 狥欲:徇情枉法,指为满足私欲而不惜牺牲道义的行为。
8. 骊山: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
9. 茂陵:陕西省咸阳市西边的茂陵,汉武帝陵墓所在地。
去完善
赏析
《感古》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古今荣辱的看法。诗句中提到的“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分别比喻历史的曲折变化以及时光的无情流逝。而“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则揭示出人们往往迷恋世俗的财富和虚名,却忽视了真正珍贵的智慧。
接下来,诗人通过讲述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在位时拥有无上权威,但最终仍难免成为历史的过客,甚至留下了千古骂名。“祖龙已深惑,汉氏远狥欲”便是对这两位皇帝的讽刺和批判。
最后,诗人以“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收尾,寓意无论帝王将相如何显赫一时,最终都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和历史的车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寻求真正的智慧和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古》是唐朝诗人司马扎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0年前后,当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盛世大唐的繁荣景象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巨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期间,司马扎的人生际遇颇多波折。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然而,尽管他的才学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却始终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生仕途不得志。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
此外,这一时期的大唐社会也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虽然表面上看,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但实际上已经潜伏着危机。随着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权势逐渐扩大,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民族关系紧张,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司马扎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