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
冯亭献地豹言非,秦间廉颇又不疑。
四十万兵降死后,浑输括母一先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冯亭献上土地时的话语并非真实,秦国对廉颇也并无疑虑。四十万士兵在投降后丧命,唯有浑输括的母亲预先知道这一切。
去完善
释义
1. 冯亭:战国时期韩国的上党太守,为秦国所逼,遂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长平之战。
2. 豹言非:指冯亭的提议看似有理但实为陷阱。豹言,喻花言巧语;非,表示否定。
3. 秦间:秦国派到赵国的间谍,这里主要指的是秦将白起。
4. 廉颇:赵国著名将领,曾率军抵抗秦国进攻。
5. 又:再次。
6. 四十万兵:指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的士兵,据史书记载,共约四十五万人。
7. 浑输括母一先知:指秦国谋士浑输、括母等人早已预见到赵国可能发生的灾难。浑输,秦国名臣,曾劝谏秦昭襄王停止攻打赵国,未获采纳;括母,赵国名将赵括的母亲。
去完善
赏析
《长平》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杜衍以“冯亭献地”和“秦间廉颇”两个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于战争中无辜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罪人的谴责。在诗中,杜衍借用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贪婪,同时也警示人们在和平年代应珍视生命、珍惜家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平》是北宋著名诗人杜衍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以及赵国名将廉颇和赵括的命运。诗中的“秦人不怜赵人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80年左右,此时杜衍正值中年,对历史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感悟。
在杜衍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和皇权的腐化,民间疾苦仍然十分严重。杜衍作为一位关心民生、胸怀壮志的文人,对历史悲剧和人民苦难感同身受。他以长平之战为题材,通过对赵国名将廉颇和赵括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这个背景下,《长平》一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杜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历史教训的警示。这首诗提醒人们要警惕战争带来的灾难,珍视和平,关爱百姓。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远的洞察力使杜衍成为北宋文坛的一位杰出代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