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介石
末俗住山,尤贵黄纸。
造物畀公,共衰病至。
既病之矣,复遇岁艰。
当八面风,撑百漏船。
漫刺衔袖,临斋乞米。
骄儿索饭,饥嗔饱喜。
我行四方,阅士如墙。
小智虚夸,妄夫荒唐。
宣绍命脉,干淳气魄。
天悭地閟,神盍宝惜。
冷灰粟焰,将晓景星。
泯灭甚易,佛法替陵。
同时爱憎,异世悲慨。
诸君不信,有遗录在。
我作苦语,模写虚空。
泪尽血续,夫岂为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低俗的风气侵入深山,格外重视黄色的纸张。
大自然赋予了您生命,共同经历了病痛折磨。
既然已经病入膏肓,又遭遇贫病交加的年份。
面临八方风雨,支撑着满是漏洞的破船。
把讽刺的话挂在嘴边,临近斋饭时却向人乞讨。
娇生惯养的孩子索要食物,饥饿时会发怒,吃饱则欢喜。
我行走四方,见过无数英才。
些许智慧者空自吹嘘,狂妄的人言行荒谬。
要继承发扬正统的文脉,要有干劲和魄力。
天地吝啬于赐予,为何神灵不去珍惜?
犹如冷灰中的火星,濒临消失却又璀璨如晨星。
时光会轻易抹去一切,佛法也会更迭。
同时代的爱与憎,后世的人们只能为之悲哀感叹。
如果你们不相信,可以查阅历史记载。
我在这里写下苦涩的文字,描绘那些虚无的画面。
泪流干,用鲜血延续,这并非只是为了你。
去完善
释义
1. 末俗:指近代社会风气。
2. 住山:隐居于山林。
3. 黄纸:古代皇帝诏令所用纸张,这里代指朝廷。
4. 造物:即造物主,此处借指国家。
5. 畀:给予。
6. 共衰病至:共同度过困苦的日子。
7. 既病之矣:生病之后。
8. 岁艰:艰难的岁月。
9. 当八面风: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
10. 撑百漏船:形容身处困境,努力支撑。
11. 漫刺衔袖: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表示心情愉快。
12. 临斋乞米:向寺庙求施舍粮食。
13. 骄儿索饭:孩子渴望得到食物。
14. 饥嗔饱喜:因饥饿而生气,吃饱后就高兴了。
15. 我行四方:四处奔波。
16. 阅士如墙: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
17. 小智虚夸:浅薄的智慧却狂妄自大。
18. 妄夫荒唐:荒诞无稽之人。
19. 宣绍命脉:绍兴年间的命脉延续。
20. 干淳气魄:干淳年间的精神风貌。
21. 天悭地閟:自然界的吝啬和隐藏。
22. 神盍宝惜:神明为何要珍惜。
23. 冷灰粟焰:即将熄灭的火焰。
24. 将晓景星:即将消失的星星。
25. 泯灭甚易:消亡很容易。
26. 佛法替陵:佛教的衰落。
27. 同时爱憎:同一时期的爱恨情仇。
28. 异世悲慨:后世对前事的感慨。
29. 诸君不信:大家不相信。
30. 有遗录在:还有遗留下来的记录。
31. 我作苦语:我用痛苦的言辞来表达。
32. 模写虚空:模仿空虚的事物。
33. 泪尽血续:用尽泪水,用鲜血来继续。
34. 夫岂为公:哪里是为了祭奠你。
去完善
赏析
《祭介石》是宋朝诗人释善珍创作的一首描绘人生际遇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作者身处社会底层的艰难境遇,表达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通过对身边人物的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虚伪。
首联“末俗住山,尤贵黄纸”,点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这两句中,诗人用“末俗”和“住山”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心的贪婪。紧接着,作者通过“黄纸”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这种腐化现象的严重性。
接下来的两联“造物畀公,共衰病至。既病之矣,复遇岁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况。在这四句中,诗人以“造物”喻指命运,表示他和那些贫穷、疾病的人一样,都在命运的捉弄下度过每一天。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接下来的三联“当八面风,撑百漏船。漫刺衔袖,临斋乞米。骄儿索饭,饥嗔饱喜”,进一步展示诗人生活的艰辛。在这里,诗人用“八面风”和“百漏船”这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他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挣扎求生的场景。同时,通过对“漫刺”、“骄儿”等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在接下来的三联“我行四方,阅士如墙。小智虚夸,妄夫荒唐。宣绍命脉,干淳气魄。天悭地閟,神盍宝惜”,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这四句中,诗人用“阅士如墙”来形容他对周围人的了解,表达了他对这些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他通过对“小智虚夸”和“妄夫荒唐”的批判,表达了对虚伪和狂妄的厌恶之情。最后,诗人以“宣绍命脉,干淳气魄”来强调自己坚守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接下来的两联“冷灰粟焰,将晓景星。泯灭甚易,佛法替陵。同时爱憎,异世悲慨。诸君不信,有遗录在”,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反思。在这里,诗人用“冷灰粟焰”和“将晓景星”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期待和信念。同时,通过对“泯灭”、“佛法替陵”等词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信仰的追求。最后,诗人用“同时爱憎,异世悲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即要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珍惜当下。
最后的两联“我作苦语,模写虚空。泪尽血续,夫岂为公”,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总结。在这里,诗人用“苦语”和“模写虚空”来表达他写作时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他以“泪尽血续”来强调自己创作的决心和毅力,表明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祭介石,更是为了展现人类的坚韧和顽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祭介石》是宋朝诗人释善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北宋的建立、辽金等国的入侵以及南宋的南渡等。这些事件对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这首《祭介石》时,释善珍正生活在江南地区。当时,这里繁华富饶,但同时也面临着战争的威胁。诗人亲眼目睹了人民的生活疾苦,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百姓关爱之情的诗篇。
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以祭介石为主题,表达了对他一生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对比祭介石的品质和世俗官场中的污浊现象,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正义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