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范石湖淳熙中出守帖
淳熙天子课农桑,黄合鸿儒绾郡章。
文物升平今已远,断篇流落入僧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淳熙年间,皇上关注农业生产和蚕桑之事,黄榜招贤学士负责整理郡县的规章。可惜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已经离现在很远,而一些记载当时的篇章却沦落到寺庙禅房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诗的标题,此处是《题范石湖淳熙中出守帖》,意为关于范石湖在淳熙年间出任太守的诗帖。
2. 范石湖:即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
3. 淳熙: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1174-1189年),共计16年。
4. 天子:指皇帝,此处为南宋孝宗赵昚。
5. 课农桑:古代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重视和鼓励政策。
6. 黄合鸿儒:指朝廷中的博学之士。黄合,指黄色的组带,古人用作衣冠的标志;鸿儒,学识渊博的大儒。
7. 绾郡章:担任郡守之职。绾,执掌;郡章,郡守的印信。
8. 文物升平:泛指文明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
9. 今已远:现在已远离那个时代。
10. 断篇:残存的诗文篇章。
11. 流入僧房:被僧人收藏或流传。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范石湖淳熙中出守帖》中,诗人以范石湖(范成大)的淳熙年间出任地方官员的事迹为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文物的流传过程。
首句“淳熙天子课农桑”,点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即南宋淳熙年间。在这个时期,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和蚕桑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的“黄合鸿儒绾郡章”,描述了范石湖作为郡守的身份,以及他在地方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在这里,“黄合”指的是黄麻纸制成的文书,象征着官员的职责;“鸿儒”则是对范成大学识渊博的赞美。
接下来的“文物升平今已远”,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繁荣景象已经渐行渐远。“断篇流落入僧房”则进一步揭示了文物的命运:那些珍贵的文献、诗歌等作品,如今已经散落各处,甚至流落到僧人的住处。这无疑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回到那个看似遥远的时代,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物的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范石湖淳熙中出守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善珍所创作的。诗中提到的范石湖(即范成大)于淳熙年间出任地方长官,这是南宋宋孝宗时期的一个阶段。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内,释善珍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墨客。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而且在佛学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担任过各种官职,如国子监主簿、权尚书礼部侍郎等。然而,由于他的正直性格和对时政的忧虑,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
在淳熙年间,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但国内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南宋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官僚腐败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贡献。释善珍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范成大为民造福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