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谢景思

标题包含
和谢景思
康乐东山迹已陈,续衣传钵不无人。 往时绛阙清都上,几岁荒山野水滨。 红药高吟须小谢,白莲胜社得遗民。 不嫌小邑来车辙,同试龙园第一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快乐的东山已经变得陈旧,但仍然有传人将佛教教义传承下去。曾几何时,那些在皇家宫阙之上的人已经远离繁华,来到了这野水和山间。这些红艳的药草需要有人像谢灵运那样高声歌唱,在白莲花盛放的寺庙中,我们找到了那些未被遗忘的隐者。我们不嫌弃这个小地方,因为这里也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龙园的最美好的春天吧。
去完善
释义
1. 康乐: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任康乐公,喜好游山玩水。这里以谢灵运代指谢景思。 2. 东山:东晋著名文人谢安的号,他曾在会稽东山隐居,后参与朝政,抵抗前秦苻坚侵略。这里指隐逸之志。 3. 迹已陈:指谢灵运的事迹已成往事。 4. 续衣传钵:比喻继承前人事业。 5. 绛阙清都:指仙人居所。 6. 小谢:南朝诗人谢脁,他的诗风与谢灵运相似,故称“小谢”。这里指谢景思的诗才。 7. 白莲胜社:佛教净土宗以白莲为象征,这里指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8. 遗民:指逃避战乱的人。 9. 不嫌小邑:指诗人愿意在偏远地区生活。 10. 龙园:花园名。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谢景思》中,曾惇通过对谢灵运的怀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诗人和其诗词成就的敬仰之情。 首先,曾惇提到"康乐东山迹已陈",以暗示谢灵运所在的山水胜地已经成为历史,但其诗人的足迹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接着,“续衣传钵不无人”一句则传达出即使时代更迭,仍有继承和发扬谢灵运诗歌精神的人存在。诗人借此表现出自己在文学传承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然后,他通过对比昔日朝堂之上与今日荒山野水之间的境况,揭示出当年繁盛的宫廷生活和如今归隐山野的选择。这使人感叹岁月流逝,江山易主,然而诗歌的精神却能够穿越时空,源远流长。 之后,他以“红药高吟须小谢,白莲胜社得遗民”来表达对谢灵运的高尚品质的赞誉。诗人化用典故,将谢灵运比为红药(即芍药),暗含他的诗篇如芍药的美丽一样熠熠生辉;同时将自己比作采莲人,象征他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最后,他以“不嫌小邑来车辙,同试龙园第一春”描绘了自己与谢灵运所处境遇的共同点,并表明了共赴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龙园”一词在这里代表理想境界,而“第一春”则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始。诗人借此表现出自己在逆境中坚持理想,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创造出美好的篇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谢景思》是宋代诗人曾惇的一首词作。关于曾惇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从他的出生年份及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入手进行了解。 曾惇生活于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大约公元1080年至1165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族入侵等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宋金之间的战争,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深受其苦。 曾惇作为一个文人,无法改变时代的大潮,但他却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庸无能感到痛心疾首;另一方面,他又对百姓的苦难感到深深的同情。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和谢景思》一词便是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词中,他以谢景思的自嘲自讽为引子,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总的来说,这首词展现了曾惇作为一个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也表现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常感和无力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