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范税院倚衡

标题包含
寄范税院倚衡
清敏当年宰宝唐,至今遗爱在甘棠。 税苗有例分三等,吏卒无因下六乡。 时异事殊民尚忆,人亡政息事堪伤。 如今白纳重催吏,也坐先生对越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清敏在宝地唐山做官,他的恩泽留存到现在连甘棠都受到滋润。收税按照规定分为三等,差役们不能下到各个乡村去收。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变迁,人们仍然牢记他的恩情;他已经离世,但他的政绩仍然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令人悲伤。现在又是春天要交租的时候,那些催租的差吏们又重新忙碌起来,同样坐在先生曾经待过的公堂上。
去完善
释义
1. 清敏:指范税院倚衡,字清敏,此处为尊称。 2. 宰:治理。 3. 宝唐:唐朝的别称。 4. 遗爱:留下来的仁爱和恩惠。 5. 甘棠:借指爱民如子的官吏。 6. 税苗:指田赋。 7. 三等: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三个等级。 8. 无因:没有理由。 9. 下六乡:指去各个乡村收取赋税。 10. 时异事殊:时间变化,事物不同。 11. 人亡政息:形容官员离任后,其制定的法规也随之废止。 12. 白纳:白色丝绸,指征收的赋税。 13. 重催吏:负责催促赋税的官员。 14. 坐:因为。 15. 对越堂:古代府衙大堂,用于审理案件、商议政务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范税院倚衡》,作者是李涛。“倚衡”在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范税院。诗人通过表达对范税院的怀念以及对往事的回顾,寄托了对贤能之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清敏当年宰宝唐,至今遗爱在甘棠”赞美了范税院曾经的官声政绩,提到了他担任宝唐地区长官时的公正清廉与敏锐洞察力,虽然时过境迁,但当地百姓对他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依然留存。 颔联“税苗有例分三等,吏卒无因下六乡”描绘了当时税收政策的公平合理,强调了税苗按规定分为三等征收,并严格约束属下不得无故骚扰百姓。这使得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 颈联“时异事殊民尚忆,人亡政息事堪伤”感慨世事无常,民心难违,即使时间过去,百姓仍能铭记范税院的美政善行;然而时光流逝,好人已逝,当年的善政也会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尾联“如今白纳重催吏,也坐先生对越堂”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故人的思念。如今的税收重压在百姓身上,催征苛敛的吏卒再次出现,而他们所犯的错误竟与当年范税院的执政理念相悖,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无尽的痛惜和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范税院倚衡》是宋代诗人李涛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 在这个时期,李涛是一名文人士大夫,他关注国家政治,关心民生疾苦。他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财力匮乏,税收问题成为了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在这种背景下,李涛被任命为范税院倚衡,负责税收工作。 李涛在任职期间,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筹措税收,以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使得他对现实感到痛心疾首,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涛写下了这首《寄范税院倚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涛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