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
亭亭一树灿窗前,气暖风和分外妍。
何必桃源寻异处,此间谈笑亦神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亭亭玉立的树木在窗户前熠熠生辉,天气温暖宜人,景色分外美丽。
何必去桃花源寻找不同寻常的地方,在这里谈笑风生如同神仙般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亭亭:高耸独立的样子。
2. 窗前:窗户前面。
3. 气暖风和:形容天气温暖宜人。
4. 分外妍:格外美丽。
5. 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6. 桃源:桃花源的简称,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比喻美好的理想境地。
7. 异处:不同的地方。
8. 此间:这里。
9. 谈笑:交谈说笑。
10. 神仙:道教称修炼得道者。此处指生活在此桃花源般的美景中,仿佛神仙一样快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景象。诗人首先通过“亭亭一树灿窗前”描绘出窗外盛开的桃花,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灼灼其华的桃树在阳光中傲然挺立。接着,诗人以“气暖风和分外妍”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和桃花的美丽风姿,使得整幅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何必桃源寻异处”的设问,指出人们没有必要去追寻传说中的桃花源,因为眼前的景色已如仙境般美丽。而诗的最后一句“此间谈笑亦神仙”则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和陶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比现实的美丽景致和虚幻的桃花源,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花》这首诗是赵公豫在明朝末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赵公豫作为一名士人,正处于他人生的黄金阶段。然而,他所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明末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使得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赵公豫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他对现实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因此,他以桃花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在他的笔下,桃花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