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三
昔在冯当世,起家冠伦魁。
天衢跃群龙,转见绝足才。
驰誉塞四海,致身近三台。
凄凉城东宅,岁晚就蒿莱。
古来用武地,编简委尘埃。
每见儒冠喜,况逢贤路开。
祝君如冯公,决科亦崔嵬。
终身可师法,正复在轲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冯唐在世上初露头角,成为举世无双的杰出人才。
他在科举中犹如群龙飞跃一般脱颖而出,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才能。
他的声名远播,传遍四海八荒,以至于被选拔到朝廷的高位。
然而世事难料,繁华落尽,年老的他只能住在荒废的城东旧宅,渐渐被世人遗忘。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但那些记载着辉煌的书籍却已尘封蒙灰。
每当看到那些戴着儒生帽子的读书人,我就会想起当年的冯唐,还有那贤明的道路已经敞开。
愿您能像冯唐那样,在科考中脱颖而出,登上人生的巅峰。
其实人生真正的导师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在那个平凡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冯当世:冯唐,西汉人,文才出众,曾任中郎署长,晚年被任为楚国丞相。这里以冯唐代指罗愿的友人。
2. 天衢:天空中星象排列形成的通道,这里比喻高位。
3. 群龙:一群杰出的人才。
4. 绝足才:绝无仅有的才华。
5. 三台: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合称,后泛指高官。
6. 城东宅:指冯唐故宅,位于汉代都城长安城的东面。
7. 蒿莱:杂草,这里形容荒芜的景象。
8. 用武地:指汉高祖刘邦起兵的地方。
9. 编简:书籍。
10. 委尘埃:被遗弃在尘土中。
11. 祝君:祝愿您。
12. 决科:科举考试成功。
13. 崔嵬:形容地势高大。
14. 轲回:孟子名轲,这里用孟子的故事比喻读书人的困境与希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罗愿(1136-1205)所作,诗名《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三》,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诗人首先通过回忆冯当世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的才华与成就。“昔在冯当世,起家冠伦魁。天衢跃群龙,转见绝足才。”这四句描述了冯当世起步于众人之上,犹如飞龙在天,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品格。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强调冯当世的声誉及其地位,“驰誉塞四海,致身近三台。”这两句意味着冯当世的声望传遍四海,职位也接近三公。然而好景不长,“凄凉城东宅,岁晚就蒿莱。”诗人在此描述了冯当世的晚年生活凄惨,房屋破败不堪,家境一落千丈。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接着,诗人开始对比古今社会的变化。“古来用武地,编简委尘埃。”诗人提到自古以来这片地方曾是充满英雄豪杰的地方,而现在却充满了灰尘,象征着昔日辉煌的消失。对于这种情况,诗人表示担忧,同时他也看到了希望。“每见儒冠喜,况逢贤路开。”他欣慰地看到读书人依然受到欢迎,有识之士仍然受到重用,这表明社会仍有向善的希望。
最后,诗人寄语诸位友人。“祝君如冯公,决科亦崔嵬。终身可师法,正复在轲回。”诗人希望他们能像冯当世那样取得杰出的成就,他们的品德和能力足以成为人们学习和敬仰的典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愿所创作的《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三》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在南渡前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但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尊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愤懑情绪。
罗愿在南宋期间出任过很多地方官员,他的为官之路颇为坎坷,虽身陷逆境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他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曾大力推行减租减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他的这些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能感同身受地描绘出当时百姓的苦难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在南渡后的南宋,政治腐败、外患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民族未来的深深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