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繇校书先辈省中寓直
古木重门掩,幽深秖欠溪。
此中真吏隐,何必更岩栖。
名姓镌幢记,经书逐库题。
字随飞蠹缺,堦与落星齐。
伴直僧谈静,侵霜蛩韵低。
粘尘贺草没,剥粉薛禽迷。
衰藓墙千堵,微阳菊半畦。
鼓残鸦去北,漏在月沈西。
每忆终南雪,几登云阁梯。
时因搜句次,那惜一招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大门紧掩着,通往深处的路径却尚未被溪流浸润。
这片地方可是真正的隐士天堂,根本不需要远离城市去深山里寻找。
那些著名人物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经书则在书库里整齐排列。
字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台阶也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不堪。
陪伴着官员的是平静交谈的僧人,秋天的寒霜让蟋蟀的声音愈发低沉。
扫地的落叶覆盖了贺知章的诗篇,剥落的墙上粉饰还留着薛涛的画迹。
斑驳的苔藓遍布千墙,淡薄的阳光洒在一半的菊花田。
太阳落下,乌鸦散去,时间就在月亮落下的时候慢慢消逝。
我想起了长安的雪山,攀登过云阁的阶梯。
闲暇的时候我会写诗填词,无论多少次邀请我都会欣然赴约。
去完善
释义
1. "古木重门掩":指古木参天,层层院门掩映的景象。
2. "幽深秖欠溪":诗句描绘了环境静谧而深邃,只差一条小溪。"秖欠"表示只是缺少的意思。
3. "此中真吏隐":这是真正的隐逸生活,不必另寻深山老林。"吏隐"指的是身在官职而内心保持隐逸的人生态度。
4. "名姓镌幢记":指名字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镌"是雕刻的意思,"幢"是一种古代用于记录功绩的建筑物。
5. "经书逐库题":指翻阅经书,逐次查看各个藏书库中的题目。
6. "字随飞蠹缺":指书籍上的文字随着岁月侵蚀逐渐破损。"飞蠹"是指啃食书籍的木虫。
7. "堦与落星齐":形容阶梯仿佛与流星一样高。
8. "伴直僧谈静":描述与僧人一起度过宁静的时光。"直"指值班。
9. "侵霜蛩韵低":描述秋天的蟋蟀在寒霜中鸣叫的声音越来越低。
10. "粘尘贺草没":指贺知章的草书贴被尘土覆盖,字迹模糊不清。
11. "剥粉薛禽迷":形容墙壁上剥落的石灰,让人想起薜荔鸟的美丽羽毛。
12. "衰藓墙千堵":描绘长满青苔的墙体有上千堵。
13. "微阳菊半畦":阳光微弱,菊花开放了一大片。
14. "鼓残鸦去北":描述更鼓敲响后,群鸦飞离北方。
15. "漏在月沈西":形容夜深,月亮沉落到西方。
16. "每忆终南雪":回忆终南山下的雪景。
17. "几登云阁梯":几次登上云阁赏景。
18. "时因搜句次":有时会因为搜寻诗句,忽视其他事物。
19. "那惜一招携":意思是诗人并不会觉得受到邀请麻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描绘场景为主,全诗几乎都在描绘自己工作的环境的各个方面。开篇便写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真吏隐,何必更岩栖。”则显示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和愉悦,甚至认为这里比那些岩居的隐士生活还要好。
接下来的诗句则主要描述了省中的各种景象,如“名姓镌幢记,经书逐库题。”“字随飞蠹缺,堦与落星齐。”这些诗句既展现出了省中珍藏的古籍珍本,又描绘出时光流转下古物的沧桑变化。
中间“伴直僧谈静,侵霜蛩韵低。粘尘贺草没,剥粉薛禽迷。”两句则通过描写寺僧的清静和对生命的感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细微之处的体悟。接下来的“衰藓墙千堵,微阳菊半畦。鼓残鸦去北,漏在月沈西。”则勾勒出秋末冬初的景象,渲染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萧瑟。
结尾四句则转而回忆起自己在终南山的赏雪经历,和云阁之上的攀登之旅。从而引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工作的环境,又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周繇校书先辈省中寓直》是唐代诗人林宽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即唐宪宗时期(805-820年)。
在唐宪宗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当时科举考试逐渐完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道路日益通畅。林宽正是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文人之一。
周繇(768-831年)是唐朝著名学者、文学家,他与林宽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他们在省中寓直时是同事关系,这首诗便是林宽应和周繇之作。林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周繇学问与人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官场的期待与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