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师川题余荀龙壁间三首 其一
青镜磨秋水,红衣退藕花。
朅来寻五柳,端欲问三车。
浊酒休论限,浮生定有涯。
比封千户竹,鼓吹一湖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平静的秋水,鲜红的外衣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我现在来找找传说中的五柳先生,真的想问他一些事。
随意地谈论一下这个有限的世界吧,人生注定是有尽头的。
就像那湖边一片片竹林似的生生不息,聆听那湖面群蛙的鼓噪声。
去完善
释义
1. "青镜":古代的青铜镜子,这里可以理解为明亮如镜的水面。
2. "秋水":秋天的水面,因为水面平静、清澈,故用来形容人的心境。
3. "红衣":荷花的花瓣,这里用来形容荷花。
4. "退藕花":荷花凋谢的意象,表达秋天的季节特征。
5. "朅来":表示离家从军,这里是作者来到五柳先生的隐居之地。
6. "五柳":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的别号,这里代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
7. "三车":古时的三种交通工具,即小车、大车和水车,这里可能是借指陶渊明的生活和创作态度。
8. "浊酒":低质的米酒,这里可能指代贫瘠的物质生活。
9. "浮生":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10. "比封":意指并立、并列。
11. "千户竹":可能指的是竹子生长的茂密景象。
12. "鼓吹":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里可能指代青蛙的鸣叫声。
13. "一湖蛙":满湖的青蛙,形象地描绘出夏季的夜晚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青镜磨秋水,红衣退藕花”为起笔,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秋日景象。诗人以青镜和红衣比喻镜子和荷花,巧妙地传达了秋天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眷恋。
紧接着,诗人提到了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车老人(孟浩然)两位隐逸诗人,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浊酒休论限,浮生定有涯”则揭示了诗人的处世哲学:不拘泥于世俗的约束,珍惜当下,享受人生的每一刻。
最后,诗人以“比封千户竹,鼓吹一湖蛙”作为结尾,展现了他的豁达胸怀。他将自己的生活比作湖畔的竹林,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欣赏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青蛙,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挑战,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师川题余荀龙壁间三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洪刍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17年前后,正值北宋末年,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
在这一年里,洪刍个人生活经历并不顺遂。他担任通判一职,负责处理一些琐碎的政务,然而由于身处宦海多年,他对官场腐败和朝政弊端深恶痛绝。他常常感到自己壮志难酬,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他感到痛苦。
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一方面,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皇帝对官僚体系的掌控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北宋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在这种局势下,洪刍作为文人墨客,深感国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通过描述自己在现实中所见所闻,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洪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之情。他以“道”为出发点,关注民生、崇尚品德、主张改革,希望以此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抵抗外侮,振兴中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