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
汉使重颁朔,胡臣旧乞盟。
烽烟虚昼望,刁斗绝宵惊。
虎落云空锁,龙堆月自明。
祁连山更北,新筑受降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使者郑重宣读新的历法,异族大臣请求达成和平盟约。
烽火台传递着白天的警报,刁斗声在深夜里刺耳惊心。
山岭间云雾缭绕如同锁住猛虎,沙漠中的月光依旧明亮。
再往北就是祁连山脉,那里新建了一座受降之城。
去完善
释义
1. 汉使:汉代的使者,这里指代汉朝派去边疆的使者。
2.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这里指代新的一年开始。
3. 胡臣:北方胡族的臣子,这里指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4. 乞盟:请求结盟或和解。
5. 烽烟:烽火和烟雾,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6.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可以装水,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击打报时。
7. 虎落:古代的防御工事,用竹子和木头编成栅栏。
8. 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境内,古人认为是西方极远之地。
9. 祁连山:在甘肃青海一带,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防线。
10. 新筑:刚刚修建完成的。
11. 受降城:接受敌军投降的城市,这里指唐朝时期在边疆修建的军事城堡。
去完善
赏析
《塞上》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边陲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远方戍守边疆的豪情壮志。“汉使重颁朔,胡臣旧乞盟”是首联,表现出国家对外政策的稳重和明确,彰显出国家的尊严;颔联“烽烟虚昼望,刁斗绝宵惊”描绘了烽火燃起的战争气氛,显示出战争的紧张和危急;颈联“虎落云空锁,龙堆月自明”则传达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他们的坚定决心;尾联“祁连山更北,新筑受降城”表明了战士们坚持防守边疆的决心,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整首诗歌感情饱满,豪放大气,堪称一首雄壮的边塞诗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是北宋名臣余靖的一首咏史诗。据史书记载,这首诗作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至天禧五年(1021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而边塞战争频繁的时期。
余靖是岭南地区的一位贤能之士,因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受到朝廷重用,历任太常博士、左正言等职。然而,他在任期间,虽然努力为国事尽心尽力,但由于朝政腐败、朋党之争等问题,他的谏议往往不被采纳。在《塞上》一诗中,余靖以塞外战场为背景,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朝廷的不满。
在这首诗中,余靖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北宋王朝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他以“边烽未熄”比喻朝廷内部的纷争,以“塞上秋声”象征国家的危难。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充分展示了余靖作为一名忠臣良将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