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三首郑君明德偕廉夫伯雨诸公同赋次东坡先生韵 其二
客游九龙冈,道出白虎岭。拄杖谙独登,煎茶汲僧井。歌客寡俦匹,历览思弥耿。昆礏抵乌鹊,燕金掷蛙黾。差将第一义,喻彼山下矿。坡公诗家豪,性具佛勇猛。山川与笔力,神鬼助奔骋。搜冥百怪穷,吊冢孤鹤哽。宁容沟浍雨,汪洋敌千顷。情深事偶从,魂在骨未冷。寒泉兼古木,笼络归隽永。盘陀延小酌,反照藉馀景。誓须浮海航,回望孤塔影。名不系除书,山林恣参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游客来到九龙冈,途径白虎岭。独自登山时,支撑身体的手杖熟捻于心,煎茶的井水取自僧人。歌声中缺少伴侣,沿途浏览中的思考更加深刻。山水景观如画,思绪却飘荡不定。在这山脚下,隐藏着矿产宝藏。苏轼以诗人为豪,具有佛性的勇猛。山川与笔力俱佳,仿佛有鬼神助力。探索幽深之处,触景生情,吊唁孤冢中的孤鹤。山水不会因为小径溪流而限制,其广阔可以与汪洋大海相媲美。感情深厚,事情却偶尔发生;灵魂虽已逝去,但肉身仍然温热。寒冷的山泉与古老的树木并存,一切都归于深远。蜿蜒曲折的道路,延缓了小酌的时间,借助于光影变换,发现旅途的美景。誓言漂浮在海面之上,回头看向孤独的塔影。名声并没有留下书卷记载,在山野林间自由参禅修行。
去完善
释义
1.九龙冈:这里指位于江苏苏州的虎丘山一带。
2. 白虎岭:这里指位于广东惠州的白虎岭。
3. 谙:熟悉、知道。
4. 煎茶:烹煮茶水,为品茗前的准备过程。
5. 僧井:寺院中的水井。
6. 寡俦匹:缺少伴侣或同类的人或物。
7. 历览:遍览,游览。
8. 弥耿:更加明显。
9. 昆閾:昆仑山和秦州。这里指遥远的地方。
10. 燕金: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这里用以比喻远离尘世的生活。
11. 蛙黾:蛙类昆虫。这里用来比喻世俗之人。
12. 第一义:佛教术语,指最上或最高的真理。
13. 喻:明白,理解。
14. 山下矿:指开采山石,凿取宝石的过程。
15. 坡公: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6. 豪:才情出众,气度豪迈。
17. 佛勇猛:对佛教信仰坚定且勇敢无畏。
18. 山川与笔力:形容苏轼诗文的气势磅礴。
19. 神鬼助奔骋:形容苏轼诗文的魅力无法抵挡。
20. 搜冥:探索幽深的事物。
21. 吊冢:悼念亡者的坟墓。
22. 哽:哽咽,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23. 宁容:怎么能容忍。
24. 沟浍雨:形容滂沱大雨。
25. 汪洋:广阔的水域。
26. 事偶从:偶然顺从事情的发展。
27. 骨未冷:比喻人的精神和思想不会随死亡而消失。
28. 寒泉兼古木:形容苏轼的人格品质和高尚情操。
29. 笼络:聚集,收拢。
30. 隽永:意味深远,引人入胜。
31. 盘陀:曲折盘旋的山径。
32. 小酌:少量饮酒。
33. 反照:回顾过去的事情。
34. 藉馀景:依靠剩余的光线。
35. 誓须浮海航:下定决心要离开世俗。
36. 回望孤塔影:回顾过去的自己。
37. 名不系除书:指名声不被科举所限制。
38. 山林恣参请:尽情地体验山水风光和向高人请教。
去完善
赏析
《虎丘三首郑君明德偕廉夫伯雨诸公同赋次东坡先生韵 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陈谦。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游览九龙冈和白虎岭的情景,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苏诗和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联“客游九龙冈,道出白虎岭”,点明了诗人所游之地。接下来的诗句如“拄杖谙独登,煎茶汲僧井”,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独步、品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在“歌客寡俦匹,历览思弥耿”中,诗人提到了苏轼的诗才,表达了自己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昆駦抵乌鹊,燕金掷蛙黾”,则是对苏轼诗风的赞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诗人认为,苏轼的诗歌具有豪迈之气,他的诗歌才能如同佛的勇猛。“差将第一义,喻彼山下矿”,则是对苏轼诗歌艺术的一种赞美,认为他的诗歌犹如山下的宝藏,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在“坡公诗家豪,性具佛勇猛”中,诗人再次强调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性格特点。在接下来的诗句“山川与笔力,神鬼助奔骋”中,诗人通过对苏轼的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表达了对他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诗人以“搜冥百怪穷,吊冢孤鹤哽”来形容苏轼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在“宁容沟浍雨,汪洋敌千顷”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于苏轼诗歌的赞美,认为他的诗歌犹如海洋般广阔无垠。
在接下来的诗句“情深事偶从,魂在骨未冷”中,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苏轼的形象,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在“寒泉兼古木,笼络归隽永”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苏轼诗歌的理解,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隽永的魅力。
最后,诗人以“誓须浮海航,回望孤塔影”来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决心。在“名不系除书,山林恣参请”中,诗人则以超脱的心态,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态度,以及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虎丘三首郑君明德偕廉夫伯雨诸公同赋次东坡先生韵 其二》,由南宋诗人陈谦所作。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76年前后,正值金兵攻陷临安之际,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国家陷入危亡的局面。
陈谦(生卒年不详)是南宋的一位文人,生活在战乱频仍、家国飘摇的乱世之中。他心系国家安危,担忧民生疾苦,却无奈报国无门,只能寄情山水之间,抒发心中忧国忧民之情。陈谦与苏东坡有着相似的才情和豪情,此诗正是他以东坡先生为楷模,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争局势紧张,外族入侵给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而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政治黑暗,使国家处境更加危急。陈谦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以诗言志,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