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吴江

标题包含
过吴江
第四桥下风水恶,千斛舟中心骨惊。蛟龙有时就庙食,鸿雁每岁不南征。松江太湖会合地,暮雨寒涛交战声。独客倚篷归叹息,崎岖世路何由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第四桥下的水域环境恶劣,乘船经过让人胆战心惊。有时候蛟龙会在神庙附近觅食,而大雁每年都不会飞往南方。在松江和太湖交汇的地方,傍晚时分雨水与寒冷的海浪相互拍击发出战斗的声音。孤独的旅人靠在船篷上感叹,人生的道路为何如此曲折坎坷呢?
去完善
释义
1.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的一座古桥。 2.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这里指载重量较大的船只。 3. 蛟龙:传说中的水怪,这里喻指江河中的恶浪险流。 4. 庙食:指受到供奉祭祀。这里指人们为祈求平安而祭祀的神灵。 5. 雁:候鸟,每年秋冬季节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6. 松江:上海市的一个区,位于长江下游,与太湖相邻。 7. 太湖: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的一个淡水湖,与长江相通。 8. 暮雨:傍晚时分下的雨。 9. 寒涛:寒冷的波涛。 10. 独客:孤单的旅客。 11. 倚篷:靠着船篷。 12. 崎岖:形容道路不平,曲折难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过吴江时所见的景象开篇,描绘了波涛汹涌、恶风凶水的场景,让人不禁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震慑。“蛟龙有时就庙食,鸿雁每岁不南征”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于江河湖泊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无力。“松江太湖会合地,暮雨寒涛交战声”则通过松江和太湖交汇处的景象,进一步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貌,以及诗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最后两句“独客倚篷归叹息,崎岖世路何由平!”抒发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和对世事艰难的感受。整首诗借景抒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使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吴江》是宋代诗人陈谦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吴江岸边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根据您的要求,下面是我为这首古诗创作的背景: 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陈谦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家乡人们的喜爱。然而,在他青年时期,由于战乱和家庭变故,他不得不离开故乡,四处漂泊。在这期间,他多次途经吴江,看到江边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当时,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谦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过吴江》这首诗便是陈谦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吴江岸边的美景,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动荡时局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