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郭伯山挽词

标题包含
郭伯山挽词
叹息名流远,西园事亦新。 辟书三度晚,归计一庭春。 魂结忧边梦,真传苦学身。 双峰寒改色,应为失高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叹名声远离,昔日的西园事情也已经变得新鲜。 受到三次邀请书已近晚年,归来之计如同春天一样温暖而充满希望。 灵魂忧虑着边疆的梦,真实地传承着勤奋学习的艰辛。 两峰之间寒冷改变颜色,大概是因为失去了一位高尚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郭伯山:这里指郭伯山是名字; 2. 西园:指的是作者家乡的园林; 3. 辟书:聘请的文书; 4. 三度晚:形容晚年; 5. 一庭春:整个庭院的春天; 6. 忧边梦:忧虑国家的梦境; 7. 真传:真的教诲; 8. 苦学身:辛苦学习的身躯; 9. 双峰:指的是两位贤能的人; 10. 高人:品德高尚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戴栩的《郭伯山挽词》是一首悼念诗。诗人通过对郭伯山的生平事迹的回顾和对其品格精神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首先,诗中“叹息名流远,西园事亦新”描绘了郭伯山的离世令人惋惜,同时表达了对他生平成就的赞赏。“西园”一词暗示了诗人与郭伯山的交情及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辟书三度晚,归计一庭春”描述了郭伯山晚年多次拒绝出任朝廷职务,选择回归田园生活的决心。这里“辟书”指征召或邀请出仕的文书,“三度晚”意味着屡遭拒绝,彰显了郭伯山的清高和淡泊名利。 紧接着,“魂结忧边梦,真传苦学身”揭示了郭伯山的忧虑和勤奋。虽然辞官回乡,但心中仍然挂念国家大事;而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使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习态度。 最后,“双峰寒改色,应为失高人”以自然景象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郭伯山离去的哀伤。双峰因失去高人光彩黯然,同样地,诗人也因失去这位挚友而感到世界变得暗淡无光。 整体而言,《郭伯山挽词》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郭伯山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郭伯山挽词》是南宋诗人戴栩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79年前后。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正面临着蒙古铁骑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戴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也深受影响。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在战乱时期,他无法继续为官,只能回到家乡,过上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故土的热爱。 在戴栩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蒙古军队不断南下,攻占了南宋的许多城市。戴栩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他对郭伯山的悼念,既是对一位朋友的怀念,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在这首诗中,他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友的哀思,同时也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