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岩塔
洒落岩题宴寂高,旋添香火挂青袍。霜头不惧九侯剑,雪臂应□二祖刀。月照瓦棺服虎兕,风吹石室啸猿猱。檐前旧雨天花处,循想眉间两白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坐在高崖之上参加寂静的宴会,顷刻之间就生起了恭敬之心,穿着青色长袍。满头的白发丝毫不畏惧严寒,雪白的双臂应该能够应对一切挑战。月光映照着古老的棺材,好像披着虎皮、犀牛皮一般。山风吹过石窟,猿猴们在里面咆哮着。在屋檐下那曾经下雨的地方,回忆着自己眉间的两道白光。
去完善
释义
1. 佛岩塔:位于四川乐山的佛教圣地。
2. 吴栻:字周佐,南宋著名文人,历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等职。
3. 洒落岩题宴寂高:形容佛岩塔的清幽脱俗,高高耸立。洒落,洒脱不拘;岩题,指佛岩塔;宴寂,清静无为。
4. 旋添香火挂青袍:指出游历的僧人在这座寺庙中添置了香火,表达了寺庙的神秘氛围。旋,迅速;挂青袍,指游历的僧人。
5. 霜头不惧九侯剑:表示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对九侯剑时毫无畏惧之意。九侯剑,古代名剑。
6. 雪臂应□二祖刀:这里指雪白的胳膊应该使用二祖刀。□,原文缺失一字,可能是“试”或“受”等字,表达尝试使用二祖刀的意思。二祖刀,相传为禅宗初祖达摩所传,是一种具有神秘寓意的宝刀。
7. 月照瓦棺服虎兕:描述月光照耀下的瓦棺寺,周围有猛虎和犀牛出没。瓦棺,瓦棺寺,在四川乐山;虎兕,指猛虎和犀牛。
8. 风吹石室啸猿猱:表示风吹过石室,引发猿猴的啸声。石室,石室寺,在四川乐山;猿猱,猿猴。
9. 檐前旧雨天花处:描绘屋檐前的旧雨地点,天花,指佛法的教义。
10. 循想眉间两白毫:引导人们去想象眉间的两道白色毫光,这是一种象征,表示信仰与智慧的光明。
去完善
赏析
《佛岩塔》是一首描绘佛门胜地的诗作,诗人吴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象征和比喻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静谧、神秘且富有禅意的画面。
首联中,“洒落岩题宴寂高”表达了佛岩塔的高耸入云和寂静的氛围。同时,“旋添香火挂青袍”则寓意着寺僧们为弘扬佛法而努力修行的场景。
颔联中的“霜头不惧九侯剑,雪臂应□二祖刀”描述了寺僧们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尽管年华老去,他们依然坚定信念,勇敢地对抗恶势力的攻击。
颈联中的“月照瓦棺服虎兕,风吹石室啸猿猱”形象地描绘出佛岩塔的壮观景象,月光下的瓦棺显得格外宁静,而风吹过石室所发出的声音如同猿猱在鸣叫。
尾联中的“檐前旧雨天花处,循想眉间两白毫”则暗示我们,在面对风雨洗礼时,要像古时的圣僧那样,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慈悲,以实现人生的超越。
总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庄严肃穆的佛门胜景,令人陶醉于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佛岩塔》是南宋诗人吴栻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即南宋孝宗时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金、宋对立,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困苦。
吴栻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关心民生,同情民众疾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入仕为官,历任州县官职。他在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在南宋孝宗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中原地区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吴栻在任职期间,目睹了这一悲惨景象,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民众的生活,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吴栻创作了《佛岩塔》一诗。诗中以“佛岩塔”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统一的渴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像佛陀一样,具有慈悲之心,关注民生,共同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