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踏上烟雾弥漫的山径,傍晚就歇息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关隘。夜晚的风使山谷显得格外清静,新月照亮了清澈的水湾。郊外的孩子们唱着山歌回家,河边的老人唱著渔歌归来。游客们没法和他们交流,只能借助这样的景色化解心中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晨征:早晨启程出发。
2. 烟磴:烟雾弥漫的石径或山道。
3. 犯:侵犯,这里可以理解为走过。
4. 夕憩:晚上休息。
5. 云关:云雾缭绕的山关,也可以理解为云端中的关卡。
6. 清:清凉。
7. 近壑:临近山谷。
8.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月亮,这里指代月亮。
9. 澄湾:清澈的水湾。
10. 郊童:郊区的儿童。
11. 樵唱:砍柴时唱的歌。
12. 津叟:渡口边的老人。
13. 钓歌:钓鱼时唱的歌。
14. 客行:远行的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15. 无与晤:没有人和我相见交谈。
16. 赖此:依赖这个。
17. 释愁颜:消除忧愁的面容。

去完善
赏析
《长柳》王勃这首诗歌以清晨、傍晚、夜景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烟、云、风、月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通过描绘儿童的樵歌和老人的钓鱼之歌,传达了乡土生活的纯朴美好。然而,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中,诗人却表达了独自出行、无人相伴的孤独之情,可见其忧思之深。然而,正是这种心灵的寄托,使得这首诗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安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柳》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李治时期(650年-683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王勃等。
王勃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曲折。在他担任参军期间,因误杀他人被捕入狱,后虽被赦免,但身心受到极大打击。这次事件对王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在诗作中更多地关注了人生苦难和社会现实。
唐高宗时期,虽然政治较为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百姓疾苦、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通过对长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