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寒夜
本自家于越,何期滞楚邦。
吟多头易白,归切思难降。
但听风收竹,谁知雪满江。
叉鱼中夜急,烧火照楼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原本是出生在越地的,没想到却在楚地滞留。
因为忧愁过度而早生华发,回归的心情十分迫切。
只听到风吹动竹林的声音,却不知道屋外已经白雪皑皑。
在半夜去叉鱼,着急地在楼上烧火照亮。
去完善
释义
家:故乡。这里指徐照所在的越州。
于越: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北部,包括绍兴、杭州等地。
何期:没想到。
楚邦:楚国。这里指的是湖南地区。
吟多:作诗很多。
头易白:头发容易变白。形容诗人忧虑过重。
归切:迫切希望回家的心情。
思难降:思念之情难以平息。
风收竹:风吹动着竹子。
雪满江:江水上涨时溢出的积雪。
叉鱼:用渔叉捕鱼。
中夜:半夜。
急:急忙。
烧火:生火取暖。
去完善
赏析
《湘中寒夜》是南宋诗人徐照的一首描绘寒夜景象的诗歌。首联“本自家于越,何期滞楚邦”表达了诗人原本来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却意外滞留在了楚国(今湖南一带)。颔联“吟多头易白,归切思难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寒夜中的感慨,不停地吟咏使得头发变白,而思念故乡的心情却无法降低。颈联“但听风收竹,谁知雪满江”描绘了诗人听到的风声和看到的雪景,他以听风的细节和雪满江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寒夜的气氛。尾联“叉鱼中夜急,烧火照楼窗”则描述了诗人在寒夜里捕鱼的情景,以及他在寒冷中点燃火焰以照亮楼窗的方式抵抗寒冷。整首诗通过对寒夜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思乡之情与孤寂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中寒夜》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0年至1190年之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徐照,字道晖,自号山民,浙江永嘉人,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中,为“永嘉四灵”之一。
在这个时期,朝廷腐朽,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徐照与大多数文人一样,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百姓的苦难,深感到国家的危机。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湘中寒夜》中,徐照以湖南地区为背景,描绘了寒冷冬夜的景象。通过写寒风呼啸、冰雪覆盖的严寒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