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双松

标题包含
双松
自古咏连理,多为艳阳吟。 谁知抱高节,生处亦同心。 风至应交响,禽栖得并阴。 岁寒当共守,霜雪莫相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常歌颂爱情的结合,如同太阳般热烈而美好。 却很少有人知道,爱情中也有着高尚的品质,那就是在困境中的相依相靠,共担风雨。 如同风吹过森林,奏起和谐的交响曲;又如鸟儿共同栖息,共享阴凉。 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要相互守护,抵挡风霜雨雪的侵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双松:这里指的是两株松树,象征夫妻。 2. 连理:连理枝,指两棵树的枝条相连,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 3. 艳阳:阳光艳丽,这里形容美好的时光。 4. 高节:高尚的气节,这里用来赞美松树的品质。 5. 同心:共同的心意,这里指松树生长在一起,如同夫妻心意相通。 6. 交响:相互呼应的声音。 7. 禽栖:鸟类栖息。 8. 并阴:共享阴凉的地方。 9. 岁寒:寒冷的冬天。 10. 霜雪:冬天的寒冷。
去完善
赏析
《双松》一诗以松树为对象,表达了诗人对坚贞不屈、共度困苦的品质的赞美。首句“自古咏连理,多为艳阳吟”描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连理松树的赞美多集中在它艳阳下的风采。然而,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深入挖掘了松树的精神内核:在寒风刺骨的严冬中,松树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格,这源于它们生于同心的信念。 接下来的诗句“风至应交响,禽栖得并阴”表现了双松在风雨中携手抵御,为禽类提供庇护的场景。这里暗示了人们应该学习松树般的品质,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结尾两句“岁寒当共守,霜雪莫相侵”则寓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坚定信仰,共同为美好未来守护,无惧严寒霜雪的侵袭。整首诗以其独具匠心的意境和发人深省的启示,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松》是北宋著名文人余靖创作的一首描绘松树的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990年前后,当时正值宋朝初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繁荣,这为余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余靖经历了科举及第、任职地方官和步入中央政府的过程,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对民生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双松》一诗中,他以松树的形象来隐喻文人志士的高洁品质和坚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北宋正处于由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所带来的文化复兴阶段,各种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受此影响,余靖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理想与追求,使《双松》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