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应诏咏巢乌

标题包含
应诏咏巢乌
桂树春晖满,巢乌刷羽仪。 朝飞丽城上,夜宿碧林陲。 背风藏密叶,向日逐疎枝。 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 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桂树的阳光洒满枝头,乌鸟忙着梳理羽毛准备展翅高飞。白天,它们在美丽的城市上空翱翔;夜晚,则在碧绿的树林边休息。为了避开疾风,它们藏在茂密的树叶之中;迎着阳光,它们追逐着稀疏的树枝,觅食休憩。乌鸟仰望着高尚的品质,用仁爱之心去关注周围的一切。 在国王的马车旁,一只乌鸟突然发出尖叫,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情景让王吉(《孔子家语·好生》中的人物)感到惊讶,同时他明白这只乌鸟一定是他在寻找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1. 桂树:指桂树开花,用以比喻春天的景象。 2. 春晖:春天阳光的意思。 3. 刷羽仪:梳理羽毛,准备求偶的意思。 4. 丽城:形容城市的美丽。 5. 碧林:绿色的树林。 6. 陲:边缘。 7. 背风:面向风向的地方,这里指巢鸟筑巢的选址要求。 8. 密叶:茂密的树叶。 9. 向日:向着太阳的方向。 10. 疎枝:稀疏的树枝。 11. 仰德:受到德行的感化。 12. 哺:喂养。 13. 依仁:依靠仁者的保护。 14. 可窥:可以看到。 15. 惊鸣:因受到惊吓而鸣叫。 16. 雕辇:皇帝的座驾。 17. 王吉:指的是汉宣帝时的两位名臣王阳和吉孟。这里暗示皇帝对臣子们的信任与赏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鸟儿的栖息生活,形象生动。首句“桂树春晖满”展示了春天的景象,为诗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接下来描述的鸟儿在树上筑巢、梳洗羽毛以及展翅飞翔,这些都是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它们每天清晨在城市的上空飞翔,晚上则在碧绿的树林边歇息,这种白天在城市与夜晚在森林间来回穿越的情景,不禁让人感叹鸟儿的自由和充实。 随后诗人通过描述鸟儿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藏身之处,表达了其适应环境的智慧和机智。“背风藏密叶,向日逐疎枝。”这两句通过对鸟儿的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平衡法则:要在风中寻找庇护,向阳光的地方伸展。可见诗人不仅关注到了鸟儿的生活细节,还对自然界有一定的哲学思考。 "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 这两句更是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即忠诚和仁爱的重要性。虽然鸟儿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但它们却能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些品质。它们的举动成为了人类社会中爱与忠诚的象征。 最后两句 “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 则传达了诗人对于人世的感慨。诗人将鸟儿突然的叫声与豪华的马车相比较,一方面突出了自然的声音对于人的启示和惊醒作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地位和社会权力之间的某种看法。无论身份高低,人们都应互相尊重和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应诏咏巢乌》是隋朝诗人杨师道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隋朝时期。在隋朝统一南北后,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隋朝的统治者对于文学艺术的扶持力度非常大,诗歌在这个时期也迎来了新的繁荣。 杨师道是隋朝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文才和品德受到了当时朝廷的重视。然而在他的时代,他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这使得他深感失落。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始终未能如愿。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出了深深的哀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隋朝时期的盛世景象,当时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在这样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杨师道却因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了深深的哀愁。他用“巢乌”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