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旧说湘中事,身来又可寻。
庙存虞帝迹,江照楚臣心。
为客人俱远,题名刻自深。
春回洲渚绿,遥望正沉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听闻湖南的故事,亲身探访亦可寻见其痕迹。
祀奉着舜帝的古庙,波光粼粼映射出屈原的心绪。
那些往来的宾客都已远离,唯有石刻的名字还留在深处。
春天回来了,江边的草木已返青,远远望去不禁令人沉思。
去完善
释义
1. 湘中:指湖南省中部地区,包括今岳阳市、长沙市等地。
2. 虞帝:即舜帝,传说中古代圣明的君主,后世祭祀他的庙宇被称为“虞庙”。
3. 楚臣:此处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离骚》时,寓情于景的形象表达。
4. 客:指诗人自己。
5. 渚:水中小块陆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湘中》诗以“湘中”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事件与景物的描绘,传递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诗人提及“旧说湘中事”,是指出这首诗的主题与历史上的湘中故事有关;“身来又可寻”则是暗示自己来到湘中地区,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所追寻。接下来,颔联诗人用“庙存虞帝迹,江照楚臣心”描绘了湘中的两处名胜古迹:一处是供奉着虞舜的庙宇,另一处则是可以映照屈子离忧之心的江河。这两句不仅刻画了湘中的历史风貌,同时也在颂扬古代圣贤的忠诚和德行。颈联则通过“为客人俱远,题名刻自深”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对湘中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加深。尾联“春回洲渚绿,遥望正沉吟”展现出湘中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色,心生感慨而沉浸在对往事的沉思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中》是南宋诗人徐玑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军事疲弱,北方的金国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徐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描绘了湖南湘中的美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担忧。从“隔水问樵夫”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希望通过与平民百姓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从而找到解救国家危机的方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