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可喜戏作四韵奉呈
盈尺阶前瑞已多,晓来天色渐晴和。
青阳一气应回暖,黄竹三章且罢歌。
小雨洗时岚滴翠,细风吹处沼生波。
东郊便好寻芳去,桃李争妍映绮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盈尺台阶前的祥瑞气息已经愈发浓郁,破晓时分,天空的颜色逐渐转晴。春日阳光与温暖之气相互呼应,暂且放下黄竹的乐章,欣赏这美妙的景色。细细的小雨洗净了山间的翠绿,和风轻拂过池塘,吹起了阵阵涟漪。前往东郊踏青是个不错的选择,那里桃李争艳,相映成趣,身着华丽衣裳的游客络绎不绝。
去完善
释义
1. 盈尺:形容积雪厚度达到一尺左右。
2. 瑞:吉祥的征兆。
3. 青阳:春天的别称,这里指阳光下的温暖天气。
4. 黄竹三章:即“黄竹歌”,古代诗歌篇名,这里借指赞美春天的诗。
5. 小雨洗时岚滴翠:意指春雨洗刷后的山岚更显绿意盎然。
6. 细风吹处沼生波:微风拂过水面,池塘泛起层层涟漪。
7. 东郊:东方的郊区或郊外。
8. 桃李:桃花和李花,春天盛开的花朵,常用来比喻艳丽的容颜。
9.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此处指穿着绮罗的女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雪后天晴美景的诗歌。诗人首先描绘了阶前的积雪,表明雪下得很大。接着,诗人在早晨时分观察到了天气逐渐晴朗的变化。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春天阳光的温暖以及黄竹三章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气候转暖的期许。然后,诗人描写了小雨洗涤后的山间翠绿和细风吹拂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最后,诗人提到了在东郊可以寻找春天的气息,那里的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与彩色丝织品相互映衬。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雪后天晴的美景以及春天的美好,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陈公辅以一首描绘雪后初晴景象的《雪晴可喜戏作四韵奉呈》流传千古。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在这首诗篇创作的年代里,陈公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为一代学者。然而,他人生的另一部分则颇显无奈。陈公辅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这给他的求仕之路带来了一定的挫折。然而,他却并未因此消沉,相反更加努力钻研学问。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勤奋,终于在科考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一定的声誉。虽然最终未入仕,但他的才华和品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当时北宋正处于学术文化的鼎盛时期,诗歌作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重要形式之一,广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公辅的《雪晴可喜戏作四韵奉呈》应运而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初晴的自然景观,将喜悦之情寄托于诗行之间,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去完善